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园林地被植物,种类丰富繁殖栽培容易,是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完善园林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和功能的主要绿化材料。
1、以丰富的种类为基础,各种生态型、生长习性的地被植物适应了园林中不同的立地条件。
合理选择地被植物与不同的园林树木,或在坡地草坪之间合理地配植,构成了层次结构合理、生长协调、生态功能健全、养护管理方便的园林植物群落。如在成熟的混交林地树荫下配植络石、长春藤、大叶吴风草、吉祥草、山麦冬、蝴蝶花、石菖蒲等等喜半荫地被植物;在疏林地中配植二月兰、红花酢酱草、白芨、石蒜等等;在边坡向阳处配植佛甲草、八宝景天、小叶扶芳藤、油麻藤等等;在滨水地带配植金鸡菊、鸢尾、溪荪、雪滴花、葱兰等等;在林缘与草坪间,大量布置开花地被植物和可作为地被植物的一、二年生自播草花及多年生宿根花卉。
2、多种地被植物与不同的乔灌木树丛、草坪,根据地形变化,组合配植,形成了丰富的地面绿化景观。
具有显著开花季相的地被植物和用作地被植物的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球宿根花卉,配植在疏林草地、缀花草地中,或配植在林缘树丛前、滨水地带,于花期形成五彩缤纷、灿烂绚丽、活泼自然的顺起伏地形铺展的季相景观。许多地被植物的花期比一般园林树木的花期长;地被植物花期色彩丰富、景观意韵清新明丽,比花圃培育的色彩艳丽花期集中的应时草花自然而富于野趣。不少在初夏至秋季开花的地被植物,给园林树木春季繁花后绿荫环抱的绿地带来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活泼的景观效果。
3、地被植物对养护管理要求低。
极大多数地被植物是直接从野生植物中选择,或经初步的选育后,扩大繁殖应用到园林绿地中的,其生长习性、抗病虫害和对杂草的竞争能力都较强。因此,在适地适栽,即合理的立地条件选择和配植条件下,生长良好,容易与配植的园林树木协调生长,形成生态结构合理完善,景观优美的园林植物群落。而园林中应用的应时草花和草被,尽管花期整齐色彩艳丽,或绿草如茵,都需要精细的养护管理,才能形成理想的景观效果。时花需周年按期更换,还要求肥沃的栽培土壤;草坪需不断修剪且若干年后草被老化还要淘汰重建;两者还要求不时采用除草剂、农药防治病虫害等等。因此,大量采用应时草花和地面草被覆盖,需要比地被植物地面覆盖高得多的养护管费用,也不符合园林建设的生态原则。
4采取措施,推广应用园林地被植物
应用丰富多样的园林地被植物,对于提高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形成优美自然的植物景观和降低养护管理要求,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城市园林绿地的绿化现状,笔者认为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推广应用多种园林地被植物。
3.1园林建设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地位。并通过日常业务管理,对推广应用地被植物,起有效的主导、引导作用,促进全行业对地被植物的重视。
3.2在进行新建城市绿地的绿化配植设计时,应强调地被植物的配植;要求设计人员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进一步了解园林绿化材料的研究和市场发展情况,以及邻近优秀园林绿化城市园林建设发展的成就,及时学习、提高。
3.3加强绿化施工管理,提高绿化施工企业绿化施工技术水平。植物最适于中性偏酸熟化程度较高、有机质含量高、水肥性能较好的自然土壤,为地被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使地被植物种植施工后较快地形成了自然优美的地面覆盖。因此要求绿化施工中保证较好的绿化栽植土质量,以有利于地被植物,包括园林树木的生长,提高绿化施工质量;同时,提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督促、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有关园林地被植物的知识。
3.4对于城区中已经建成开放和进入管理阶段的绿地,在绿化改造和日常养护中,逐步栽植各种地被植物,改变其仅有一两种地被植物和草被覆盖的现状。
3.5以上述4条措施为基础,促进绿化材料生产中品种结构的丰富、调整。通过市场需求、讲座培训等形式,引导花农栽培地被植物,以适应城市绿化对园林植物要求的提高、变化。
参考文献
1 巫世木等.地被植物的分类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44
2 武术杰.地被植物的栽培与园林应用[J].北方园艺, 2007(6):172-173.
3 雷蕾,王玮琳.杭州园林植物配置调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4):93-94.
4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教研组.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5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6 范美星,万里,单利英,等.浅谈园林绿化工程植物的配置[J].华东森林经理,2009,(1):71-74.
7 杨艳清.园林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8(4):115-117.
8 陈新宏.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林业, 2007(2):38.
9 孔杨勇,夏宜平,张玲慧.杭州城市绿地中的地被植物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园林,2004,5:57-60.
10 王宏伟,张超,杨波.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01,22:2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