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产业间的互补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各自的国际竞争地位。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中亚五国与中国毗邻,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中亚五国在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还比较欠缺国际贸易论文,尤其是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加工农产品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布娲鹣·阿布拉2008)。总的来说,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刊网。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
进出口额
|
哈萨克
斯坦
|
吉尔吉
斯斯坦
|
塔吉克
斯坦
|
土库曼
斯坦
|
乌兹别
克斯坦
|
中亚五
国合计
|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
2000年
|
出口额
|
13.49
|
2.97
|
0.27
|
2.09
|
10.59
|
29.41
|
0.18
|
进口额
|
47.30
|
7.16
|
3.43
|
3.71
|
10.01
|
71.61
|
0.37
|
进出口总额
|
60.79
|
10.13
|
3.70
|
5.80
|
20.60
|
101.02
|
0.28
|
2001年
|
出口额
|
16.55
|
3.50
|
0.51
|
2.47
|
11.68
|
34.71
|
0.21
|
进口额
|
49.22
|
13.10
|
2.12
|
1.12
|
2.99
|
68.56
|
0.03
|
进出口总额
|
65.77
|
16.60
|
2.63
|
3.59
|
14.67
|
103.27
|
0.05
|
2002年
|
出口额
|
29.28
|
5.60
|
1.14
|
2.42
|
11.77
|
50.21
|
0.27
|
进口额
|
17.32
|
3.04
|
0.77
|
0.42
|
24.66
|
46.22
|
0.21
|
进出口总额
|
46.60
|
8.64
|
1.91
|
2.84
|
36.43
|
96.43
|
0.24
|
2003年
|
出口额
|
34.81
|
7.90
|
4.12
|
1.49
|
10.17
|
58.48
|
0.26
|
进口额
|
48.05
|
6.74
|
13.60
|
3.50
|
162.84
|
234.72
|
0.77
|
进出口总额
|
82.86
|
14.64
|
17.72
|
4.99
|
173.01
|
293.20
|
0.56
|
2004年
|
出口额
|
30.14
|
7.80
|
2.27
|
1.66
|
15.46
|
57.33
|
0.24
|
进口额
|
51.90
|
13.56
|
3.36
|
9.91
|
339.40
|
418.13
|
0.99
|
进出口总额
|
82.04
|
21.36
|
5.63
|
11.57
|
354.86
|
475.46
|
0.72
|
2005年
|
出口额
|
53.83
|
21.90
|
2.38
|
3.07
|
15.38
|
96.57
|
0.35
|
进口额
|
42.90
|
17.74
|
5.49
|
16.90
|
389.98
|
473.00
|
1.05
|
进出口总额
|
96.73
|
39.64
|
7.87
|
19.97
|
405.36
|
569.57
|
0.78
|
2006年
|
出口额
|
54.12
|
60.05
|
3.78
|
1.80
|
15.92
|
135.67
|
0.42
|
进口额
|
61.45
|
28.86
|
7.42
|
9.40
|
512.28
|
619.41
|
1.20
|
进出口总额
|
115.57
|
88.91
|
11.20
|
11.20
|
528.20
|
755.08
|
0.90
|
2007年
|
出口额
|
85.19
|
74.79
|
6.68
|
2.59
|
24.81
|
194.07
|
0.50
|
进口额
|
35.22
|
34.17
|
1.45
|
21.48
|
320.15
|
412.47
|
0.63
|
进出口总额
|
120.41
|
108.97
|
8.13
|
24.07
|
344.96
|
606.54
|
0.58
|
2008年
|
出口额
|
123.62
|
90.67
|
9.23
|
6.71
|
39.57
|
269.79
|
0.81
|
进口额
|
26.72
|
42.76
|
3.82
|
24.73
|
291.60
|
389.64
|
0.45
|
进出口总额
|
150.34
|
133.43
|
13.05
|
31.44
|
331.17
|
659.43
|
0.55
|
2009年
|
出口额
|
127.16
|
94.01
|
12.12
|
6.31
|
33.75
|
273.35
|
0.67
|
进口额
|
19.19
|
10.50
|
3.28
|
27.65
|
189.88
|
250.51
|
0.33
|
进出口总额
|
146.35
|
104.51
|
15.40
|
33.96
|
223.63
|
523.86
|
0.45
|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期刊网。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为6079万美元,2009年为14635万美元,年均增长9.18%,;出口稳步增长,进口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国际贸易论文,2007年开始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农产品贸易额较小,2000年为1013万美元,2009年为10451万美元,但发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长率为26.29%,2005年开始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额最小,2009年与两国的贸易额为4936万美元,只占中国与中亚农产品总贸易的9.4%,但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4%和19.33%,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最快,2000年为2060万美元,2009年为22363万美元,年均增长26.93%,其中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2%和12.3%,进口远大于出口。

图1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变动趋势
(二)农产品贸易结构
1.市场分布
表2 中国在中亚五国农产品市场中的贸易比重 单位:%
年份
|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
2000年
|
60.2
|
10.0
|
3.7
|
5.7
|
20.4
|
2001年
|
63.7
|
16.1
|
2.5
|
3.5
|
14.2
|
2002年
|
48.3
|
9.0
|
2.0
|
3.0
|
37.8
|
2003年
|
28.3
|
5.0
|
6.0
|
1.7
|
59.0
|
2004年
|
17.3
|
4.5
|
1.2
|
2.4
|
74.6
|
2005年
|
17.0
|
7.0
|
1.4
|
3.5
|
71.2
|
2006年
|
15.3
|
11.8
|
1.5
|
1.5
|
70.0
|
2007年
|
19.9
|
18.0
|
1.3
|
4.0
|
56.9
|
2008年
|
22.8
|
20.2
|
2.0
|
4.8
|
50.2
|
2009年
|
27.9
|
20.0
|
2.9
|
6.5
|
42.7
|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中,中哈贸易所占的比重在缩小,由2000年的60.2%下降到2009年的27.9%,其中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国际贸易论文,由2000年的45.9%上升到2009年的46.5%,进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66.1%下降到2009年的7.7%。中吉农产品贸易比重增大,2000年为10%,2009年为20%,其中出口比重由10.1%上升到34.4%,进口比重由10%下降到4.2%。中塔、中土农产品贸易比重很小,变化也不大。中乌农产品贸易比重从2000年的20.4%先上升到2004年的74.6%,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2.7%,其中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12%,进口比重由2000年的53%上升到2009年的76%。可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市场逐渐呈现多元化,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进口市场。
2.产品结构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SITC)将农产品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代码为0)为食物及活动物,第二大类(代码为1)为饮料及烟类,第三大类(代码为2)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第四大类(代码为4)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表3是2000—200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各类农产品贸易额的平均值国际贸易论文,具体反映出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贸易结构状况。
表3 中国与中亚五国四大类农产品的贸易状况单位:万美元
农产品
种类
|
进出口
|
哈萨克
斯坦
|
吉尔吉
斯斯坦
|
塔吉克
斯塔
|
土库曼
斯坦
|
乌兹别
克斯坦
|
中亚
五国
|
第一类
|
进口
|
102.1
|
68.4
|
0.0
|
0.2
|
8.0
|
178.8
|
出口
|
5469.3
|
3518.2
|
375.0
|
262.7
|
1778.9
|
11404.1
|
第二类
|
进口
|
1.2
|
0.2
|
0.0
|
0.0
|
0.0
|
1.5
|
出口
|
80.8
|
95.2
|
0.7
|
0.0
|
0.6
|
177.3
|
第三类
|
进口
|
3886.5
|
1707.8
|
447.4
|
1188
|
22430
|
29660
|
出口
|
105.1
|
39.4
|
19.3
|
43.0
|
107.2
|
314.0
|
第四类
|
进口
|
2.9
|
0.0
|
0.0
|
0.0
|
0.0
|
2.9
|
出口
|
26.8
|
39.0
|
30.1
|
0.4
|
4.3
|
100.5
|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期刊网。
中国对中亚国家主要出口第一大类农产品,即食物及活动物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95%,中亚国家对中国主要出口第三大类农产品即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占出口总额的99.3%,其中主要是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等农产品;其他两类农产品贸易量较小,主要是我国对中亚的出口,而且在同一类农产品上,进、出口额差距很大。可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呈现产业间特征,总体上贸易结构较单一。
在具体农产品类别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多样化,2009年除了烟草及烟草制品、动物油脂外,在其余类农产品上均发生了贸易,主要出口奶产品和蛋类、鱼及鱼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主要进口生皮及皮革、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中,出口类别较多,大量出口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进口类别较少国际贸易论文,主要进口生皮及皮革和纺织纤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中,出口类别多于进口类别,对塔吉克斯坦主要出口谷物及谷物制品和混合食物原料,进口生皮及皮革;对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进口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中乌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大量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进口只有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值得注意的是,纺织纤维的进口远远大于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产品总出口,贸易结构单一,且极度不平衡。
二、研究方法及指标选择
(一)研究方法
两国间贸易的互补性可以从产品和贸易比重等角度来考察。从产品的角度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了某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如果两国在同类商品上的比较优势相似,则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反之则互补性较强;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了两国同类产品的双边贸易,通常该指数较低表明贸易呈产业间贸易特征,互补性强。从贸易比重的角度看,贸易强度指数反映了一国对另一国某类产品出口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比重的比值国际贸易论文,该指数越大说明对方市场对于本国的重要性越高(凌振春2006)。
由于各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单独用其中某个指标来衡量两国间的贸易关系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文综合采用这些指标来判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二)指标选择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由Balassa1965 年提出,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其公式为:
RCAij= 
其中Xij表示国家j的i 类商品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 的出口总值,Xiw 表示世界上i 类商品的出口总值,Xtw 表示世界出口总值。一般认为,RCA>1 表明该国在该类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RCA>2.5表明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期刊网。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一国商品的竞争力有其局限性。首先,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所揭示的是商品流通领域的相对优势而非生产领域的相对优势。其次,它容易受产业和贸易政策的干扰;政府对本国产业的干预会引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失真。
2.贸易强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Degree)
贸易强度指数反映两国间双边贸易额与他们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的关系。其公式为:
TIij=
其中Xij为国家i对国家j 的出口额;Xit为国家i 的出口总额;Xwj为世界对国家j 的出口额;Xwt为世界出口总额。TI 指数大于1表示i 国对j 国某商品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j 国在世界该商品进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两国贸易关系较为紧密,反之亦然。贸易强度指数是一种反映结果的指标;通常两国间贸易互补性越强,该指数越高。
3.产业内贸易指数(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产业内贸易指数通常用来分析工业制成品贸易,笔者认为用来分析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同样可行。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有多种,本文采用Grubel 和L loyd 1975 年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式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