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近年来铁路复退军人学员培训作为铁路职工培训的一个重要工作重要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引起各培训机构的重视。
关键词:复退军人学员,激励管理职工培训
近年来铁路复退军人学员培训作为铁路职工培训的一个重要工作重要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引起各培训机构的重视。复退军人学员的专业学历教育既有一般职工培训的共性问题,更有其所独有的特性问题。笔者将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就复退军人学员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做简要归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总结共性、找出特性,挖掘问题根源
1、复退军人学员学生身份具有特殊性,对他们的培训既不同于传统的“入路教育”,又不同于老职工的“职业进修”。他们的教育是“入路教育”、“职业进修”与“文化课补习”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学历教育。
2、复退军人的来源具有相同性,复退军人都有共同的从军经历。复退军人除了都有共同的从军经历外一般还具有另外一个相同地方,就是他们多为铁路子弟。作为铁路子女他们对铁路系统相对比较熟悉,对铁路有一定感情,这点对我们的培训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同为铁路子女造成他们的背景复杂,尤其是铁路系统社会关系复杂,不利于培训中的教育管理。
3、复退军人的学历背景相同,复退军人学历普遍较低,多为高中毕业水平,他们文化课底子普遍较薄,且对培训学习有一定厌学情绪,班级中多数学员都存在这个问题,故在培训教育中不容易调动班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全班学员集体抵触培训教育。
4、复退军人学员身份特殊,根据铁劳卫[2007]41号《铁路企业复员退伍军人专业学历教育实施办法》文件精神,他们在学习培训阶段有较固定工资,有具体归属单位,而且对于他们在培训教育中缺乏一定的淘汰机制,故这也是造成培训教学中难以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针对问题,研究对策
1、针对复退军人学员有共同从军经历的特点,在班级在培训中心要营造一定的“军营”气氛。利用他们曾经具有的高度“集体荣誉感”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举办以集体为单位的各类评比活动,通过集体的排名来刺激每个个体的奋发向上。
2、针对同为铁路子女,共同具有铁路社会关系的这一特点,可以想法调动这些铁路子女的“社会背景”参加到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中来。可以每学期搞一次“铁路两代人”座谈会,邀请一些学员的家长、父辈来学校与学员一起座谈,通过座谈一方面可以让复退军人学员更加的熟悉了解铁路的各个不同工种部门的工作,更加加深对即将工作的岗位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这些“社会背景”们了解复退军人学员在校学习情况,以便让他们来督促引导复退军人学员认真参加培训学习。
3、组织复退军人学员学习铁道部相关文件,加强与归属单位沟通,让学员充分重视到在培训中心的表现将直接与以后的岗位、工资挂钩。每月以学员通报的形式向学员直属单位反馈学员在培训中心的表现,并与所属单位沟通,希望能在工资方面有奖优罚劣的具体体现。这样可对学员的学习有一个直接的督促作用。
4、针对学员厌学与不重视考试等问题可以适当改变教学考核方式。比如对一些专业理论课课教学可以邀请一线的技术骨干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来展开教学,对于一些实践课程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安排到现场见习。见习现场选取时可以尽量安排有学员参加培训的单位,这样在与现场单位领导交流时可以适时的对所属学员学习情况进行介绍,对表现不错的学员要给予表扬,以便让学员体会到赞赏的喜悦,从而激励其更见努力向上。
对于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分为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或论文等多种形式。对于闭卷考试可以邀请一些单位的负责人来参加监考,让这些学员的直接领导监考可以有效的促进学员的认真学习,从而达到在端正考风的基础上促进学风建设。对于递交论文形式的考核科目可以将优秀学员的作业进行展出,从而营造出竞争环境。
5、充分调动学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在做好班级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要组织成立一个高效有威望的班干部队伍。免费论文网。这将直接关系到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复退军人学员都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不服输的性格。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不服输性格,在班级中营造适度的竞争,也可通过给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员安排一定的班级职务的形式让学员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提高自己从而进一步能带动身边的其他学员。
三、积极引导,激励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 对于复退军人学员的管理很适用。尤其双因素理论揭示了内在激励的作用, 对培训教员如何更好地激励复退军人学员提供了新的思路。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根据试验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理论指出: 使员工感到不满的往往是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五种因素。当这些因素缺失或强度太低, 就容易导致员工不满意, 但这些元素又并不是员工感到满意的充分条件, 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直接激励员工, 但能预防员工不满情绪。另一方面, 使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往往是成就感、被表扬、工作本身、责任和进步等五种因素。这类因素具备后, 可使员工感到满意, 但员工感到不满时却很少是因为缺少这些因素, 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该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起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对于复退军人学员来讲, 培训基地给予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归属单位给予按期发放工资等属于保健因素, 认同其作为退伍军人的荣誉、鼓励其发展、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平台,使复退军人学员在培训中得到认可和满足自我实现, 属于激励因素, 可依据以下方式加强对复退军人学员进行激励管理。
1、注重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内在激励
要想真正激励复退军人学员, 就要注重激励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运用, 才能满足复退军人学员较高层次的需求, 把复退军人学员的感受提升到满意阶段,从而真正为培训中心的教学为铁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在培训中表现突出的复退军人学员要及时给予表彰,并对突出典型要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在培训中心内大力宣传,并定期将表彰结果递送学员的相应归属单位使受表彰学员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信任。。免费论文网。
2、正确处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关系
在对复退军人学员的激励中, 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不应因某学员偶尔一次的错误违规而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通报。要积极沟通,找到违规的真实原因给予引导教育。但对于确实已经对培训中心的学生管理起到了很大负面效应甚至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的复退军人学员也不能手软要坚决予以处分,并要在全校范围内给予公开通报,决不能过分注重改善保健因素。
管理中还要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可以转化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 授予一些复退军人学员的荣誉, 如果此荣誉确实是与其勤奋努力、良好表现是分不开的,确实是对其学习、生活的真实肯定,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变为激励因素。免费论文网。如果两者没有联系, 仅仅是大范围的大锅饭式的授予的荣誉, 这样的显然构不成激励, 而且一旦后续停止给予, 还会造成复退军人学员的不满,产生负激励效应。作为培训教员, 既要注意保健因素, 以消除复退军人学员的不满, 又要努力使保健因素变为激励因素。
复退军人学员虽然文化课底子较差,自制力较差,但他们也有自身的优点,比如他们多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他们性格多直率易于沟通等,所以我们在对复退军人学员的培训中要注意多总结经验,要充分积极发挥激励作用, 不能忽视保健作用, 要防止激励作用向保健作用转化。针对不同的问题实施不同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相信通过培训中心老师与学员的共同努力,复退军人学员队伍一定会成为未来铁路事业的一直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张立驰 试论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差异及对其成员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1 74-75
[2]杨伟军 我国铁路职业培训工作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3.13 22-24
[3]林阳 高职学生管理中有效运用激励方式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员学报 2005.6 52-55
[4]铁路企业复员退伍军人专业学历教育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劳卫[2007]41号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