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基于成本边界的成本效率变化可以表示为:
(6)
(5)式的成本效率包括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成本效率大于1表示成本效率得到改善,等于1表示成本效率不变,小于1表示成本效率倒退。
基于成本边界的技术效率变化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示:
(7)
(6)式中技术效率大于1表示技术效率得到改进,小于1表示技术效率降低,等于表示技术效率不变。
基于成本边界的生产力指数可以分为成本效率变化和成本前沿变化,因此进一步建立基于成本边界的生产力指数,用以下形式表示:
(8)
三、实证分析
(一) 数据及方法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局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全部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有: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从业人员数、劳动力价格、资本价格、地区和行业工业企业成本。
劳动力价格的确定比较复杂,因为国有工业企业和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本文暂不考虑工业企业之间劳动力价格的差异,按照涂正革和肖耿(2007)年的做法,将劳动力价格分为劳动报酬(主要包括工资和奖金)和劳动福利(主要包括劳动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工业企业资本价格主要包括:资本的借贷费用(主要是利息支出)和资本的折旧费用(反映资本的自然磨损和技术磨损)。关于要素价格,我们分别以工业企业总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原价为权重计算得出。进一步以劳动力总的报酬和资本的折旧费用之和计算出工业企业总成本。本文对数据的测算运用的是Matlab6.5软件。
(二) 实证分析
1.模型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表1基于行业工业企业数据的模型模拟结果
|
系数
|
标准差
|
T检验值
|
|
系数
|
标准差
|
T检验值
|
β0
|
-4.638***
|
0.565
|
-8.208
|
β10
|
0.917***
|
0.069
|
13.236
|
β1
|
3.416***
|
0.496
|
6.893
|
β11
|
-0.623***
|
0.152
|
-4.110
|
β2
|
3.713***
|
0.881
|
42.146
|
β12
|
-0.087***
|
0.027
|
-3.243
|
β3
|
-0.958
|
0.731
|
-1.310-
|
β13
|
-0.527***
|
0.110
|
-4.797
|
β4
|
-4.478***
|
0.848
|
-5.281
|
β14
|
1.281***
|
0.272
|
4.717
|
β5
|
-0.054***
|
0.007
|
-7.459
|
δ0
|
-1.469***
|
0.247
|
-5.947
|
β6
|
-11.397***
|
0.366
|
-31.178
|
δ1
|
0.271***
|
0.017
|
16.434
|
β7
|
2.452***
|
0.094
|
26.018
|
σ2
|
0.259***
|
0.025
|
10.293
|
β8
|
0.631***
|
0.144
|
4.390
|
γ
|
0.999***
|
0.000
|
2161947.6
|
β9
|
0.0831***
|
0.015
|
5.691
|
|
|
|
|
log likelihood function=54.594471. LR test of the one-sided error=57.586970
|
注: *、**、***分别表示在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0﹪、5﹪、1﹪下个系数通过检验。
从模型的检验结果来看,考虑成本无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LogL值(似然函数对数值)达到54.5944,LR值(对数似然比率)达到57.5869,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地拒绝了原假设,表明模型模拟结果是比较理想的。其中 值更是达到0.9999,说明管理因素对成本无效率的影响达到99.99%期刊网,而外界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对成本变化的影响仅有0.01%。
由回归结果我们得出:
第一,时间变量 的系数为-4.4775,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地通过了检验,表明技术变化对成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第二,y的系数由3.4158变为y2的-0.0539,并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产出规模的增加会降低成本,2005-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
第三,从要素价格与成本变化的关系来看,在不考虑要素投入价格成倍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对成本变化的影响是正向的,影响系数为3.7133,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资本价格变化对成本变化具有负向的影响,影响系数-0.9582,但是并不显著。资本价格不像劳动力价格那样具有“刚性”,因为固定资本随着时间流逝会有有贬值的趋势。
第四,要素价格与时间变量的交叉作用系数为负,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2005-2007年工业企业劳动力价格随着技术变化会降低成本,因为伴随着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的会大大提高工业企业的成本效率有利于成本节约;而资本价格与技术变化的交叉作用相反,可能是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固定资本更新的速度较快,从而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成本。
2.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分析
本文对我国工业成本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生产力变动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测算结果如下:
表2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分解
时间
|
2005-2006
|
2006-2007
|
行业
|
CET,T+1
|
TET,T+1
|
TFP
|
CET,T+1
|
TET,T+1
|
TFP
|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
1.002
|
0.937
|
0.939
|
0.899
|
0.937
|
0.890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1.021
|
0.951
|
0.971
|
1.009
|
0.942
|
0.950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
1.065
|
0.792
|
0.844
|
0.934
|
0.770
|
0.993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1.013
|
0.868
|
0.880
|
0.986
|
0.808
|
0.986
|
其他采矿业
|
0.850
|
0.924
|
0.786
|
0.447
|
0.234
|
0.103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016
|
0.897
|
0.911
|
0.912
|
0.918
|
0.912
|
食品制造业
|
1.068
|
0.902
|
0.963
|
0.912
|
0.903
|
0.908
|
饮料制造业
|
1.034
|
0.918
|
0.949
|
0.881
|
0.912
|
0.865
|
烟草制品业
|
1.097
|
0.959
|
1.052
|
1.032
|
0.954
|
0.984
|
纺织业
|
1.060
|
0.914
|
0.969
|
0.912
|
0.948
|
0.911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1.065
|
0.903
|
0.962
|
1.016
|
0.902
|
0.917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1.064
|
0.880
|
0.936
|
0.973
|
0.886
|
0.987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
|
1.012
|
0.877
|
0.888
|
0.923
|
0.892
|
0.939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1.007
|
0.944
|
0.952
|
0.908
|
0.949
|
0.907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1.007
|
0.946
|
0.952
|
0.912
|
0.943
|
0.908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1.050
|
0.956
|
1.005
|
1.005
|
0.884
|
1.030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213
|
0.890
|
1.079
|
1.094
|
0.937
|
1.024
|
医药制造业
|
1.095
|
0.901
|
0.986
|
0.903
|
0.905
|
0.899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1.164
|
0.948
|
1.095
|
1.131
|
0.944
|
1.068
|
橡胶制品业
|
1.143
|
0.911
|
1.041
|
0.999
|
0.903
|
1.010
|
塑料制品业
|
1.007
|
0.922
|
0.929
|
1.017
|
0.921
|
0.937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020
|
0.949
|
0.969
|
0.910
|
0.955
|
0.905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066
|
0.914
|
0.975
|
0.884
|
0.906
|
0.877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144
|
0.856
|
0.980
|
0.908
|
0.881
|
0.891
|
金属制品业
|
1.094
|
0.874
|
0.956
|
0.903
|
0.898
|
0.896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072
|
0.902
|
0.967
|
0.912
|
0.899
|
0.899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085
|
0.915
|
0.992
|
0.912
|
0.903
|
0.904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038
|
0.920
|
0.955
|
0.928
|
0.908
|
0.90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053
|
0.941
|
0.991
|
0.899
|
0.869
|
0.893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
1.090
|
0.820
|
0.894
|
0.920
|
0.889
|
0.918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067
|
0.874
|
0.932
|
1.080
|
0.824
|
0.890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1.051
|
0.945
|
0.994
|
1.105
|
0.956
|
1.056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1.182
|
0.931
|
1.100
|
1.026
|
0.956
|
0.980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030
|
0.968
|
0.997
|
0.908
|
0.969
|
0.907
|
平均值
|
1.071
|
0.937
|
0.995
|
0.965
|
0.937
|
0.955
|
2005-2007年我国各行业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整体上发生停滞甚至倒退现象,对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做出主要贡献的主要是成本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不是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2005-2006年我国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升的只有橡胶制品业、烟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而其他行业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停滞和倒退现象。到了2006-2007年除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了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行业以外其它行业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停滞和倒退现象。因此,从总体上,我国各行业普遍存在着成本效率的提高,但是行业成本前沿水平整体上有所下降。
从成本效率的分解情况来看期刊网,2005-2007我国年成本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不是成本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2005、2006、2007年我国工业成本效率分别以平均以15.6%、16.1%、32.1%的速度增加,而要素配置效率的平均增加速度则分别以20.3%、35.2%、21.3%的平均速度增加,相对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我国行业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整体上出现倒退现象。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建立了随机成本前沿模型,并进一步对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及测算,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结论及启示:
第一,2005-2007年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总体上发生停滞或倒退现象。我们应看到我国工业经济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有可能已达到饱和现象,因此重视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工业经济的科技水平是亟需解决的重要举措。
第二,2005-2007年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自于成本效率的提高而并非技术进步因素。这与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下降有关,因此,对于企业来讲对内应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建立促进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对外应重视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的关系,以对外引进技术来带动自身的技术创新潜力,而不能单纯地重复引进技术。
第三, 2005-2007年我国工业成本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要素配置效率的上升,而并非技术效率。我国工业技术效率水平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参考文献:
[1]Solow , R. ,“Technical Change and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7 , 39 (3) , 312 —320.
[2]Romer , P.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 98 (5) ,S71 —102.
[3]Lucas , R. , “On t 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 22 (1) , 3 —42.
[4]Fare , R. , S.Grosskopf , M. Norris , and Z. Zhang ,“ProductivityGrowth ,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94 ,84 (1) , 66 —83.
[5]Fare , R. , S.Grosskopf , and M. Norris ,“Productivity Growth , Technical Progress , andEfficien2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 Reply ”,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 1997 , 87 (5) ,1040 —1044.
[6Farrell , M.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ournal of theRoyal Statistical S- ociety ,1957 , 120 (3) , 253—281.
[7]Kumar , S. , andR. Russell ,“Technological Change , TechnologicalCatch2up , and Capital Deepe2ning : Relative Contributions to Growth andConverg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2002 ,92 (3) ,527 —548.
[8]Kumbhakar.S.,and C. Lovell ,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 , 2002.
[9]Wu , Y. ,“Has Productivity Contributed to China's Growth ?” PacificEconomic Review , 2003 ,8 (1) , 15 —30.
[10]Wu , Y. ,“Is China's Economic GrowthSustainable ? A Productivity Analysis”, ChinaEconomic Review , 2000 , 11 (3) , 278 —296.
[11]Coelli , T. ,D. Rao , and G. Battese , An Introduction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Boston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
[12]Caves , D. , L.Christensen , and E. Diewert ,“The Economic Theory ofIndex Numbers and t- he Measurement of Input , Output , and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 1982 , 50 (6) , 1393—1414.
[13]Wei , Zuobao ,Oscar Varela , M. Kabir Hassan.(2002),“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Chinesemanufacturing industry.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 12 ,p61 —78.
[14]Charnes, A.,W.W. Cooper and E. Rhodes,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2.
[15]潘文卿:《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16]林青松、李实,1996:《企业效率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效率》,《经济研究》第7期.
[17]孙巍、叶正波:《转轨时期中国工业的效率与生产率》[J ],《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4期.
[18]陈勇、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构造及资本深化评估:1985~2003》[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19]朱钟棣、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J ],《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
[20]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J],《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
[21]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2]孙巍:《基于非参数投入前沿面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第1期。
[23]孙巍、张屹山:《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参数测度与分解研究》[C] ,《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一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4]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25]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26]姚战琪: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