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他的业务转型研究显然缺乏资源基础分析和能力保证机制,在实践中只能提供一般业务转型的思路,并不能给出具体的资源和能力培育及实施方案,因此在实践中指导作用受到限制。 2.基于矛盾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 李占祥等(2000)运用矛盾分析法来研究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可持续成长是现代企业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目标,并对可持续成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可持续成长是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变革的过程。他们强调企业可持续成长包括三层含义:(1)一个较长时期为持续性指标;(2)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成长性反映;(3)不断变革是企业实现持续性、成长性的手段。 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呢?他们基于矛盾分析法提出内涵素质提高、外延规模扩张的两条路径,并分析了制度、创新、企业家、伦理和企业形象等诸多方面在企业可持成长中的作用,但缺乏从能力视角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态分析。 3.基于知识、能力、产品协同演化的研究 王核成等人(2005)首先研究了知识、能力、产品和竞争优势之间的静态关系,认为竞争优势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优势,而能力是产品的支撑,没有能力就没有产品;知识又是能力的本质;于是,知识、能力、产品和竞争优势构成了如下的相互关系,见图2-2。  
 图2-2 知识、能力、产品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来源:王核成等(2005) 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要维持竞争优势,实现长期成长,知识、能力、产品必须共同演化,知识、能力和产品共同演化是企业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地推动知识、能力、产品的共同演化,从而维持长期竞争优势呢?能让企业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新能力和新产品并能适应动态变化着的市场环境的动态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于是他们提出动态能力是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动因。但是他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 3.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的评述及未来趋向 3.1从以上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研究回顾可看出,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对可持续成长的内部机理问题并未研究清楚,以静态环境为背景的一些企业成长理论,如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解决不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成长问题,必须从动态视角去研究。 3.2从现有的以动态观点来研究企业成长的理论成果来看,虽然提出了一些思想和观点,如创新的观点、业务转型的观点、演化的观点和动态能力的观点,但大都处于抽象、不系统、不深入的定性研究状况。比如,从动态能力角度来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目前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急需回答:(1)为什么说动态能力就能影响或促进企业在动态环境下持续成长?(2)如果说动态能力对企业可持续成长有作用的话,那么它是如何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中介变量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有文献对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机理进行研究,给出动态能力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中介变量。 3.3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实证研究 当前管理学研究普遍缺乏定量研究,缺乏基于大样本数据对管理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在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 首先,要构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理论模型,找到决定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一些核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企业的动态能力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那么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如何作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呢?中间有没有中介变量?是什么变量?其次,这些变量如何测量?如何检验测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再次,运用什么方法采集数据?运用什么工具分析数据?最后,所得出来的结论有典型案例支持吗?这些都可以作为企业可持续成长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arney,J.B.(1986),Strategic factormarkets:expectations,luck,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Science.42,p1231~1241
 [2]Barney,J.B.(1991),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p99~120
 [3]Collis & Montgomery(1995),Competing on resources:strategy in the 1990s. Harvard Business Revview. 73(4)
 [4]Gary Hamel and C. K.Prahalad.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M]. Harvard Business Press,1994.
 [5]Leonard-Barton D.(1992),Core Capability and Core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13:111~125
 [6]Nelson and Winter(1982),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economic chang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Penrose.E. The Theory ofthe Growth of the Firm. New York,Free Press,1959
 [8]Prahalad C.K,Hamel I.G.(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6:79~91
 [9]Anita M. McGahan and MichaelE. Porter.(1997) 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Vol. 18 (SummerSpecial Issue), 15~30
 [10]Teeee、Pisano and Shuen.(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7,509~533
 [11]WernerfeltB.(1984),A resource-based view of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5:171~180
 [12]李占祥.矛盾管理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钱士茹.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因与机理——基于战略、能力与生命周期视角的分析[C].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8
 [14]杨杜.企业成长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5]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p5~13.
 [16]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M].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7]黄群慧.决定企业持续成长的竞争优势源泉:多重理论视角分析及其内在一致性[J].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研究报告,2008
 [18](美)詹姆斯·C·柯林斯等.基业长青[M]. 中信出版社,2002
 [19](美)巴格海.奚博全,许润民译.增长炼金术:企业启动和持续成长之密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0]王核成等.长期竞争优势:知识、能力、产品的共同演化[M].企业经济,2005(8)
 [21]李烨.动态环境下企业业务转型与持续成长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5.
 [2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 华夏出版社,1997.
 [2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24](美)小艾尔弗雷德D.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5](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 商务印书馆, 1990.
 [26](美)小乔治·斯托尔克、大卫·K·毕高特.打破惯例:寻求增长契机[J].企业成长战略.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7](美)W·詹金、雷尼·莫博. 一个高速增长的战略理念:价值创新[J].企业成长战略.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