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3-1 2004-2008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状态 
 
    
        
            | 年份 | 第一产业比重(%) | 第二产业比重(%) | 第三产业比重(%) | 二元对比系数 |  
            |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 17.79 16.35 14.90 14.55 14.37 | 44.63 42.43 44.85 45.65 46.85 | 37.58 41.22 40.25 39.79 38.78 | 0.25 0.24 0.24 0.25 0.26 |  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3 2004-2008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从西部地区的经济稳定性来看,2004-2008年间西部地区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基本平稳态势,这可从表3-2、图3-4看出。其中,经济波动率较小,仅在2007年有较大波动;通货膨胀率较大,尤其自2006年开始,通货膨胀率有较大波动,2007年比2006年增长2.66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地区在近些年来经济波动率较平稳,但通货膨胀率有所提高论文范文。 表3-2 2004-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稳定性状态   
    
        
            | 年 份 | 经济波动率(%) | 通货膨胀率 |  
            |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 11.98 11.54 12.34 13.51 11.97 | 103.62 101.22 101.79 105.45 107.10 |  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4 西部地区经济周期波动 从成果分配来看,西部地区人均住房面积没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却有了快速的上涨,这可从表3-3和图3-5、3-6看出。人均住房面积虽无较大幅度上升,但其却在逐年缓慢增加,由2004年的23.1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6.11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加幅度较大主成份分析法,2008年上涨到12432.28元,说明改革开放来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表3-3 2004-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成果分配状态   
    
        
            | 年份 | 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元) |  
            |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 23.14 24.02 24.77 25.61 26.11 | 7914.00 8597.81 9428.46 10921.90 12432.28 |  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5 2004-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住房面积图 
 图3-6 2004-2008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图 从资源环境来看,西部地区的电力消耗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正在逐年增加。从表3-4和图3-7还可发现,工业废水排放量有了一定的制止,从2006年开始排放量逐年减少,每年约减少100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也有了有效的控制,虽2006年较2004年排放量增加了7.46万吨,但2008年已经下降到61.29万吨。工业治理污染完成投资额增加幅度较大,2008年增加到101289.30万元,说明西部地区慢慢重视保护资源,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 表3-4 2004-2008年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状态   
    
        
            | 年份 | 电力消耗量(千瓦时) |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 | 工业二氧化硫量(万吨) |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万吨) | 工业治理污染完成投资(万元) |  
            |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 414.19 462.22 531.97 605.37 646.80 | 34361.90 36494.30 35412.30 34574.60 33664.50 | 60.02 64.89 67.48 64.50 61.29 | 2420.40 2722.10 3181.90 3762.50 3962.20 | 60496.91 69579.69 81968.03 81968.00 101289.30 |  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7 2004-2008年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状态 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 (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以质量看待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反思》一书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反思,本文是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属于整体分析的一部分,因而本文仍沿用该书中对经济增长质量评价设定的指标体系。总共设立四个维度,分别为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和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从经济增长的过程方面来看,经济增长质量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波动,而从经济增长的结果来看,经济增长质量又分为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考虑到考查西部地区的侧重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构建如表4-1的19项经济增长质量指标。 表4-1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 评价维度 | 分项指标 | 基础指标 | 计算方法 |  
            |     经济结构 | 产业   
 
 
 
 
 
   投资消费     国际收支 | X1工业化率 X2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X3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X4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X5投资率 X6消费率 X7外贸依存度 |  工业增加值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产值/总产值
 第一产业劳动力数/劳动力总数  第二产业产值/总产值
 第二产业劳动力数/劳动力总数  第三产业产值/总产值
 第三产业劳动力数/劳动力总数  资本形成总额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支出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进出口总额
 地区生产总值 |  
            | 稳定性 | 产出波动 价格波动 | X8经济波动率 X9通货膨胀率 | 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的绝对值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成果分配 | 福利变化   
 
 
 
 
   成果分配 | X10人均GDP X11人口自然增长率 X12高校人数比 X13人均住房面积 X14城乡收入比 |   
 
   普通高校在校人数  总人口数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  
            | 资源环境 | 资源利用生态环境 | X15电力消耗量 X16工业废水排放 X17工业二氧化硫排放 X18工业固体废物产生 X19治理污染完成投资 |     |  如果我们仅从经济增长率上来判断容易产生误判,所以本文在建立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工具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CA),首先对我国西部地区10个省、市、自治区2004-2008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分析,进而对对西部地区1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四个维度分别具体分析评价,以期得到一个客观全面的结论,以便使它对政府西部地区的进一步规划和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统计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2004-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2004-2008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2008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西部10省、市、自治区2004-2008年的统计年鉴、西部10省、市、自治区统计局网站、《中国中西部统计年鉴》等。 用SPSS软件对所有逆指标采取倒数形式使其正向化,通过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以基础指标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来避免使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关系数矩阵所造成的对不同指标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对处理后的变量进行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得到第一主成分的各基础指标变量系数向量主成份分析法,进而由此求得各基础指标相应的权数,具体见表4-2。 表4-2各基础指标系数向量与相应权数   
    
        
            | 方面指数 | 变量名称 | 变量系数向量 | 相应权数 |  
            | 经济增长结构 | X1 X2 X3 X4 X5 X6 X7 | 0.24 0.22 -0.14 -0.18 -0.24 -0.23 -0.03 | 0.62 0.57 -0.36 -0.46 -0.63 -0.58 -0.07 |  
            | 经济增长稳定 | X8 X9 | 0.13 -0.21 | 0.34 -0.54 |  
            | 经济增长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 | X10 X11 X12 X13 X14 | 0.03 -0.35 0.22 0.32 -0.15 | 0.09 -0.90 0.56 0.84 -0.38 |  
            | 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 | X15 X16 X17 X18 X19 | 0.30 0.21 0.30 0.26 0.29 | 0.78 0.53 0.77 0.68 0.74 |  在各基础指标的权重确定之后,我们求得各方面指数,具体见表4-4,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表4-3中,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指数权重最大,为2.109,说明2004-2008年间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利用大量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的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在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中的权重大致相同,分别为0.989和1.022,这意味着在2004-2008年间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较多地体现在经济结构转变和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这两个维度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中的权重最小,数值为0.609,表明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稳定性比较弱。 表4-3 各方面指数对应系数向量与权重结构   
    
        
            | 方面指数 | 经济增长结构 | 经济增长稳定性 | 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 | 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 |  
            | 指数系数 | 0.229 | 0.141 | 0.237 | 0.489 |  
            | 相应权数 | 0.989 | 0.609 | 1.022 | 2.109 |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单项指数在方面指数中的权重以合成方面指数,并进而采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合成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对中国西部地区2004-2008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测度结果体现为表4-4论文范文。2005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先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2006年开始基本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由0.111逐年上升至2007年的0.296,而2008年又有小幅度下降,相比2007年减少了0.086。 表4-4 中国2004-2008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测度结果汇总表   
    
        
            | 年份 | 方面指数 | 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  
            |     | 经济增长的结构 |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 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 | 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 |     |  
            |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 0.386 0.361 0.019 0.075 0.306 | 0.172 0.232 0.032 0.220 0.050 | 0.364 0.171 0.091 0.249 0.310 | 0.492 0.509 0.572 0.571 0.302 | 0.319 0.111 0.224 0.296 0.210 |  (三)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 对中国西部地区2004-2008年经济增长质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西部10省、市、自治区在经济增长在进行数量型发展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有曲折性变化,显示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状态。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由2004年的0.319下降到2008年的0.210。如图4-1所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五年间的变化趋势和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方面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04-2008年间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方面指数由2004年的0.364下降到2006年的0.091,之后又逐年稳步增长,直至增加到2008年的0.31,同期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也由0.319下降到0.224,之后又稳步提高。这说明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方面,2004-2008年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主要是由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的变化而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西部地区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状况已经处于非常好的状态,只是它相对于原有的基础水平取得了进步主成份分析法,体现在方面指数上就是其综合评价值的增加。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在2006年一度升高到0.572,之后西部地区逐渐重视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在2008年最终下降到0.302,可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由图中经济增长稳定性曲线来看,每年都有较大波动,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直线稳定性不强,侧面反映了政策的连续性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结构从2004年开始就开始失调,2006年后才开始有所好转,经济增长结构得到较大的优化。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在2006年前的贡献是负的,2004-2006年期间经济增长结构指数一直处于大幅下降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投资规模不合理和国际收支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造成了经济增长结构的基础测度指标降低,从而使得经济增长结构指数降低。在中国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失衡状态,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偏低。虽然产业结构在2006年后开始了大幅度调整,但调整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因此,要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通过不断协调经济增长结构来保证西部地区的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规划,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代价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从分析结果来看它也成为了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西部地区依然存在社会福利覆盖面未完全涉及、福利水平较低、收入分配存在差距的贫困地区,依然存在一部分贫困人口,并且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高。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还应加大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稳步扎实的发展西部经济主成份分析法,从社会的内生机制上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图4-1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综合评价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有曲折性的发展,由最初的质量水平开始下降,之后又逐渐缓慢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结构相类似,不同的是经济增长质量最后又略有下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有开始的小幅度增大,直至最后的大幅度减小,说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情况得到了较大扭转。但西部地区的经济稳定性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不强论文范文。为了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速度,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努力推进提高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客观上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中国西部地区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才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才能逐步缩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在当前越来越受到国际和国内经济学家的关注。另一方面,提高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构建新型开放格局,推进国有经济更合理的布局和战略性调整,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大改善投资环境的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加大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力度,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幅度;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建立一批边境自由贸易区或经济特区,构筑西部大开放的新格局,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其次主成份分析法,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和发展具有国家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培育和打造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点经济区;并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做表率,推动西部地区城乡商贸的双向流动,在推进区域间战略合作上积极探索合适的发展道路,努力培育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优势产业。第三,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健全国家支持的政策体系,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西部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区、老工业基地、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国家支持政策;不断借助于市场的力量,政府以税收、补助等形式为杠杆诱导企业的投资, 同时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先导作用, 促进要素流向目标区域,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更注重质量上的提高。第四,大力培育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对国家的依赖。包括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民族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综合以上经济政策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有效实施,才能使中国西部地区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动力,才能紧随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B·D·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陈华山、左东官、何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19-32.
 [2]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和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胡少维.贯彻和谐社会理念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关于如何评价、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6).
 [4]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2).42-53.
 [5]贾名清、汪阔朋.我国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经济问题.2009(1).122-124.
 [6]纪淑萍.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J].科技经济市场.2006(3).89-90.
 [7]徐婕、张丽珩.我国各省区经济增长质量相对有效性评价[J].生产力研究.2008(7).
 [8]袁杰.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J].商业时代.2007(3).
 [9]李俊霖、叶宗裕.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J].经济纵横.2009(4).
 [10]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11]Robert J Barro. Quantity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R]. WorkingPapers Central Bank of Chile from Central Bank of Chile. 2002. 1-39.
 [12]Aghion Philippe, Caroli Eve and Gareia-PenalosaCecilia.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Perspective of the New Growth Theories[J].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9(37). 1615-166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