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院作为保护处分的实施机构之一,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了对少年的保护教育的责任。这种完全消除了刑罚要素的保护处分本身也能够促进抑制少年犯罪。
(二)少年矫正教育的不断进步
少年院对收容少年的矫正教育日益多样化和人性化,同时也关注着少年矫正本身的效果。无论是各种处遇类型,还是心理疗法、对被害人感受的体会等等,都体现出了少年院对于矫正处遇方式的不断摸索和进步。
一般来说,少年院都会对收容少年实行相应的学校教育或职业教育来使他们在日后能够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并且对于他们人格的矫正也是有助于他们和人群的正常交往。收容少年如何适应回归社会后的生活是少年院矫正处遇的一个重要课题,少年院也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日本少年院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三)独树一帜的处遇特点
少年院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介于少年监狱和儿童自立支援设施之间的机构。既不像少年监狱那样具有纯粹的监禁性和惩罚性,又不像儿童自立支援设施或儿童养护设施那样以教养或抚育为主。收容少年虽然不得不在拘禁性的环境下生活,但所受到的处遇还是以矫正教育为主,“矫正”是处遇的中心环节。如何矫正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回归社会后不再有犯罪的可能性,是少年院矫正教育的关键问题。
四、少年院的局限与不足
少年院与其他公共教育机关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由于是“根据法令拘禁”,而不得已在封锁性和拘束性较强的环境下生活。不能不注意其为了消解上述特征的努力对于少年院的教育效果的影响。
(一)拘禁生活带来的反作用
强行拘禁使得少年更加渴望自由,从开始的逃离发展到合法的早日脱离,被收容少年为了早点出去而表现优异,但并没有真正的反省。他们回到社会上后仍然会发生非行事件。或者是他们虽然不能出去,但会尽可能的在少年院里寻找乐趣,在内部集团里产生所谓的“头目”,瞒过辅导员的眼睛,以欺凌新人或下级生为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会对剥夺自己自由的教职员采取抵抗的形式,但是往往又会由于自己的暴言或暴行被认为是处遇困难者,被处以关禁闭的惩罚。这种情况发生的多了,收容少年就会在温顺的同时变得麻木,对外界产生一种无力感。他们开始逃避创造性的活动,更不去思考自己的处遇是否合法。对收容少年而言,这种拘禁的生活使得他们比起为自我改善、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如何开拓自己将来的人生这些问题思考来,更加关心如何早日获得自由。这样,以严厉的自我改善为目的的少年院的矫正教育反而成为了一种形式上的教育。少年院应当更加致力于如何正确引导收容少年获得自由的愿望,达到矫正教育的目的。
由于拘禁生活中生活被很具体的进行了限制,乐趣也比较少,因此,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始欲望就得到了加强。比如说在饮食上,特别是在集体食堂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顾及每个人的喜好。当然在这一点上,法务省已经在有限的预算条件下进行了努力,比如尽可能丰富菜色、为制造家庭的氛围而使用普通的家庭碗筷等等。但是食物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比起公平分配来,希望自己尽可能比别人多得一点的心理的存在。再比如性欲问题,由于处在完全闭塞的环境,不能和异性交往,所以同性恋等问题行为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十分困难。
另外,少年院的收容少年本来就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上的问题。在封闭的环境和枯燥的课业与生活中,很难好好的消解情绪上的问题。一旦受到刺激,就会产生超出理性判断的过激反应。这种现象在集团生活中更容易出现,表现为粗暴或者歇斯底里的行为。由于近年来收容少年对于待遇的不公平越发敏感,因此少年院对于个别化的指导的推进也是不遗余力。无论是集团还是个别都应该对于精神安定的指导作出更多的努力。
由于与社会隔离,会与社会文化脱离,并淡漠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心。在培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且收容少年出院后会与一般少年产生文化上的差异,对流行语或者服装等的不一致也导致他们很难融入一般少年的圈子。对他们日后的成长也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为在少年院的收容少年这个圈子里,可以说无论加入还是退出都和本人的意志无关,和以前的农村或者军队还有暴力集团一样,封建的上下阶级关系很强,头目的产生也很容易。少年院的管理人员必须注意这些现象,并尽可能地遏止。另外,由于入院、退院是不定期的,因此这个集团的流动性也很强,凝聚力很稀薄,也很难发展成成熟的组织,在各方面的教育活动的计划上会产生很多困难。
(二)关于学校教育的问题
虽然少年院院长可以颁发相当于一般学校毕业证书效力的证明书,但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委托被收容者出身学校颁发毕业证书的情形相当常见。特别是在短期处遇中,由于时间很短,存在着被收容者复学的问题。少年院颁发的证书对于他们的再入学难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同样也发生在高考的情况下。申请大学入学时,如果毕业证书上记载着被少年院收容的情况的话,无疑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