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稳步发展核能。核能是指使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核反应或核跃迁时释放的能量。核能的利用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但核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是由石油危机引发的传统能源危机之后。除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一国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外,大力发展核能对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核能主要用于核能发电、核能海水淡化、核能产氢、核供热、舰船用动力源以及用于太空探索的反应堆等。核能在经济中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核能发电。核能发电日益成为低碳能源供应的支柱,世界核电快速发展。2006 年世界核电发电量约2.7 万亿千瓦时,预计2030 年将上升到3.8 万亿千瓦时。如果以核电代替煤电,可减少18 亿吨/年的碳排放量。
发展核电可改善中国的能源供应结构,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也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是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随着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产业规划的出台以及国家由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时期转而进入“加快推进核电发展”时期,中国核电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力度和速度远远超出原先的预期。尽管如此低碳生活论文,到2011年1月,全球在运行的核反应堆有441座,而中国现运行核电装置只有13台,装机容量约1082万千瓦,只提供了全国电力中的2%—在所有拥有核电国家中这个比例是最低的。
日本2011年3月发生大地震和海啸,导致该国的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事故。在此背景下,核能发展的前景成为牵动全世界神经的重要问题。日本核危机唤起全球范围内对核安全的关注。德国和法国已经出现针对核能利用的抗议活动论文服务。德国已经关闭了其全部17座核电厂中的7个。这些核电厂的恢复运营的时间目前尚不确定。欧盟内部已经就对成员国内的核电厂进行压力测试达成了统一意见。(法国目前80%的电力供应来自其运营的58座核电厂,是全球第二大核能利用国)。在中国,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常务会议,要求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立即停止建设。同时,要求调整完善2007年10月出台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中国在国际核工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位置使得这个决定更加具有国际意义,并且多花些时间仔细检查本国的核能管道,找出隐患,这都是非常值得的。
是不是核能出问题了,就放弃核能不用呢?似乎整个人类历史都在做危险的事。不管是使用火,还是研究各种细菌,或者核能。但似乎只要给出足够长的时间,人类总会去掌握它。现在我们绝不会因为会发生火灾就认为不要用火了。也许有一天真如科幻小说所言,“核能”成为可以放入一颗7号电池的能量时,那时的人们一定诧异于今天我们对核能的恐惧。核能是一把双刃剑。只要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它,就必须去有效控制它,才能降低风险。人类应吸取核灾教训,用好核能双刃剑。期望这次日本福岛核事故能够成为核能科技发展的转折点,促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核电发展策略,同时重新评估核电的安全性,提升核电技术水平,和平使用核能。
和平利用核能,提高低碳能源比重,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中国能源政策和战略上看,核能是今后长期的发展重点。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计划新建40个机组低碳生活论文,每年新上马的机组多达8个。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核电年发电量达到2600~2800亿千瓦时。《规划》指出“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对于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实现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升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中国政府肯定会根据日本发生核危机的具体情况和经验教训,重新评估国家未来能源政策,在核能发展方面会加强项目评估、论证和审批等程序,加快制度化建设和立法进程,强化对核能企业和项目运行的监管,但笔者认为,国家不会因此对能源政策的大方向进行根本性调整。也就是说,今后中国仍然会将优先发展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点目标之一。铀资源不构成对中国核能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核电的安全性和洁净性可以保证,积极试验和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将推动中国快堆技术加快发展。中国核能按照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部曲”的基本路线图,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安全高效地发展核电,是实现未来低碳能源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华贲:《中国低碳能源战略刍议》[EB/OL],中国能源网,http://www.china5e.com,2009-9-18。
[2]杜祥琬、周大地:《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N],《学习时报》2011年5月3日。
[3]杜祥琬:《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战略思考》[N],《科学时报》2010年11月22日。
[4]曹小红:《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对低碳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能源报》2010年8月23日。
[5]杨邦杰:《生物质能发展方向—技术开发、产业化模式与政策》[J],《中国发展》2010年第4期。
[6]林宗虎:《生物质能的利用现况及展望》[J],《自然杂志》2010年第4期。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