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设立“大学生创新研究基金”模式
该模式由学校在全校所有工科院系中划拨部分经费设立研究基金,由3-5名大二、大三的学生按照研究兴趣和教师的意愿组合申报,学校组织评审进行若干立项,立项时间不短于1年。对于立项的项目给予足够力度的资金支持,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提供部分科研基金共同资助,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进行专利申请、论文发表。在这其中,作为参与人的学生不但可以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和趋势,同时培养了初步的研究能力,通过撰写结题报告提高了写作能力。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的一部分,或者可为以为以后毕业论文的自主选题做重要参考。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同时,起到监督学生并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作用。这种模式将毕业设计原本短暂的几个月,分散到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有力的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2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
该模式从大一课程结束时设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名学生分配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到指导教师的实验室参观并参与简单的科学研究,或者根据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条件由指导教师拟题完成某一项研究。该研究不限时间,并可延至大四作为毕业设计的一部或全部。为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项目的实施,学校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如参与本科生导师拟定课题的可以给予部分创新学分,对参与学生优先考虑给予奖学金等。为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可在不同阶段做中期检查,督促学生撰写中期报告。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有力的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结合校友企业、毕业生就业基地,学校自身情况,指导教师的科研状况,建立起三方平台。由学校与企业合作,联合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开展。通过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沟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的工程技术,有针对的选择企业技术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学生可在学校或企业,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完成毕业论文。从大二、三年级开始,学生的实习或者假期实践可以到工厂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实际的接触到生产一线,并发现问题。在联合指导论文期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台监管措施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监控。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学校可以肩负起服务地方的角色,直接为地方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且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与学生个人来讲毕业求职有的放矢,可以直接投入到相关的生产中。
3 结语
地方院校工科类专业的发展与生存面临着资源限制及许多问题,利用好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综合环节可以极大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口碑。针对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面临的问题,探究切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的新模式,并建立健全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监管机构和机制,是地方院校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46-47.
[2]许传静.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是一种短视行为—对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反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39-41.
[3]姜翠凤.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14(A5):162-16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