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职称论文

群体行为中的人群动力分析

时间:2016-01-08  作者:于 洋
  (一)非理性潜意识

 

非理性意识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非理性意识是人类的本能意识之一,对人类认知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与调节作用。

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常常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即无意识统治下的非理性群体心理。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广场效应,即为某一个目的而产生的群体在一个公开场合聚会,人们的心理会发生畸变,群体成员的情绪相互感染,失去自我,人性中无意识的非理性本能被迅速激发乃至无限放大,由于受到群体的感染而 产生了盲从,从而导致行为的非理性。

(二)群体感染

情绪感染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情绪的一种情绪模仿现象。在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场合,处于高度暗示状态的群体情绪极易受到感染,使人群达到狂热的状态。其通常表现为:

1.循环式感染: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激发了他人的情绪,使他人激动起来,他人的活动反过来又感染自己,激起更加强烈的情绪。

2.连锁式感染: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感染了另一个人,另一个的情绪又感染了第三个人,如此接二连三,使整个在场的人都受到感染而激动起来。情绪感染能够吸引和影响许多人,也许有些人原本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受到情绪感染的结果,使他们也由最初的好奇或兴趣,而深深卷入到情绪激动和狂热行为之中。

(三)责任扩散与暗示心理

个体通常会简单地认为群体行动是群体人员的共同一致行动,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有时甚至是迫不得已或出于无奈的自保。法律责任以明确的个体行为为基础,个体行为的法律确定性愈强,那么责任界限愈分明。群体行为以集群整体的形式出现,导致个人身份的隐蔽性,参与者由此产生责任分担、法不责众心理,主观上把将要发生的行为责任转嫁给群体。这种责任模糊、责任分散强化了匿名心理,使群体中的个体丧失正常行为的责任感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个体潜在的恐惧感消失,个体依靠群体壮胆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与此同时,群体事件的参与者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极易受到他人的暗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激发日常中的不满情绪与非理性因素,心理的暗示又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转化为行为的指引,偏激行为会逐步升级。

(四) 匿名心理

匿名心理的产生源于个性化的消失。美国心理学家琼斯和托尼在一项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人们是按照所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来采取相应行动的,但当匿名的条件越多,人们的攻击性就越大,人们采取冷酷和暴躁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集群行为或群体性事件中,参与群体行为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面目出现,而是与群体中的一员与其他群体成员共同采取行动,个体行为被集体行为所淹没。个体暂时脱离了身份、家庭、职业角色,认为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一样,是匿名者,其身份和行为不易鉴别。群体中个体行为的一致性,还使个体容易抛弃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的约束,敢于大胆行动,做出明显异于日常表现的举动。群体行为中无个性化倾向越严重,匿名心理越强,参与者的行为也往往更加自由化,自我约束力显著下降。

(五)观众效应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某一行为的当事人往往会认为旁观者会自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虚荣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害怕被抛弃,总希望被别人喜欢和接受。当我们确实存在于群体当中或与他人共处同一环境时,这些动机更为强烈,周围观众可能与你没有丝毫关系,当事人都可能认为观众正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进行评价。在群体性事件的中期,观众效应特别容易发生作用。一种行为没人理会便罢,越有人看热闹当事人就会越来劲,尤其是记者和媒体的关注更令“骚乱”分子精神百倍。

四、群体动力的交叉性学科分析

现实世界中,从无生命的微观原子、分子到宏观星系,从有生命的简单细胞细菌到高等动物,普遍存在着有规律的群体行为,如生物学、物理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关于群体行为动力的先进理论成果。目前,世界范围内从多学科与视角对于群体动力进行模拟的建模分析已经成为了群体行为科学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且逐步形成将最新的理论成果与社会实践问题想结合的发展趋势。

(一)基于物理学的群体行为分析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认识到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之间存在万有引力和斥力,存在势与场,物体沿综合力的方向产生加速度和运动。而群体作为一个粒子系统,其系统中每个个体粒子都受到群体中其它粒子力的作用,从而形成粒子系统的宏观运动。力是维系群体运动的基本动因,这样复杂的物质运动通过力的作用可以进行很好的解释、证明和预测。

由于人类本身存在物理属性,利用经典物理学中关于力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对于群体行为进行建模分析,已经成为了群体动力发展的方向之一,如消防、预防恐怖事件、应急事件中人群疏散等模型设计。通过对于群体行为动力的力学与心理学分析,依据力学原理与群体心理的应激状态下的反应特点,为大型活动(如亚运会、大型集会等)或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广场等)设计应急疏散模型与救援预案,如中国科技大学设计的人员紧急疏散动力学系统模型已经在众多大型活动中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

(二)基于生物学的群体行为分析

生物学家很早就观察到蚂蚁、蜜蜂、鸟、鱼等生物群体的集体行为具有很高的智能,受此启发,生物学家对群体中个体间的协调机制做了深入研究。生物学家对群居昆虫的研究表明,群居昆虫之所以能几乎遍布整个生物圈,是因为它们具备以下三个特性:灵活性(flexibility),稳健性(robustness)与自行组织(self-organization)。

基于生物学的群体行为建模分析通过对底层生命体、生命体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交互进行建模,研究高层的自组织过程和行为涌现性,通过对生物群体行为中本质的发掘来解释人类社会中群体事件的动因与解决策略,如Anderson等人在Renolds鸟群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受约束的群体模型,约束包括角色的位置约束、群体的重心约束和群体的形状约束,已经进入成果实践阶段。

(三)复杂系统理论中的群体行为分析

上世纪90年代,著名遗传算法发明人约翰·霍兰提出了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该理论将群体性行为看做复杂系统,认为群体结构的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以及自适应能力等特点是群体动力的重要动因。基于CAS整体行为并非各部分的简单叠加组合,利用CAS非线性原理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动因进行建模分析已经成为了复杂系统理论在集群行为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此方法虽然仍处于探索性阶段,但对于群体行为研究的独特视角已经为众多学者看好,成为了群体行为研究领域又一新的分支。


参考文献:
1.Daniel:《Group Dynamics for Teams》,【M】Sage Publications,2001。
2.(法)让·梅松纳夫:《群体动力学》【M】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十版。
3.(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 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十一版。
4.(美)乔治·瑞泽尔,D.J.古德曼:《现代社会学理论(英文影印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5.(法)古斯塔夫·勒朋.《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6.周晓虹:《集群行为:理性与非理性之辩》【J】社会科学研究,1994 (5)。
7.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9)。
8.王志明,胡斌:《复杂系统下群体行为的建模与模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摄影测量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论文:数字化影视特技应用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职称论文
最新职称论文
读者推荐的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