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这部著作给那些垂头丧气、忧心忡忡的德意志人鼓起勇气,让他们认识到,不管他们的命运如何严峻,他们依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甚至在其他许多民族面前,将成为一个卓越的民族。[10]许多当时著名的学者发表了对这一著作或褒或贬的评价,然而不管怎样,费希特的爱国主义已经通过它迅速传遍了全国,时刻鼓舞着德意志人民。在费希特那里,他一直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理性的体现和代表,时刻记得要实现人类自由的伟大使命。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绝非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看到的是人类的未来,而不仅仅是德意志这个民族的未来。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部爱国主义的著作在被普鲁士国王利用之后也被打入了冷宫。在1848―1849年民主革命以后,这部著作在德意志相继出版,并译成了意大利文、英文和法文,在欧美得到广泛的传播,涌现出大量研究这部著作的作品。但在这些研究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把费希特视为主张建立理性王国的爱国主义者;另一种是把他视为主张侵略其他民族的沙文主义者。[11]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瓦费阿斯穆斯做了公正的评价,因为费希特的演讲是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法西斯主义者千方百计地把费希特硬拉到了法西斯主义一边的愿望,使他们对他的学说作出了最露骨的伪造。”[12]在亚洲,这部著作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际遇。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它;在中国,这部著作则鼓舞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三、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是1915年春天被梁启超介绍到中国的。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混乱时期,窃国大盗袁世凯想复辟帝制,把德国在山东拥有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政府。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发表了一篇《费希特人生天职论述评》的文章,[13]高度赞扬了费希特积极参加反对拿破仑的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把他称为一位在国难当头,“拨诸晦盲绝望之渊,而进诸辑熙光明之域”的伟人,将他在当时发表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视为造福于民众、深入乎人心的爱国主义篇章,因而“至今德国儿童走卒,犹人人能举其辞”。[14]P222-223这位伟大的启蒙运动领袖向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疾呼,要学习费希特,振奋精神,为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同时也是对袁世凯卖国行径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种警告。
抗日战争时期,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哲学家张君劢(1887―1969)为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开始着手翻译费希特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他认为,拯救国难,复兴民族的关键是要提高民族的自我意识。[15]P116既然费希特的演讲“药亡国破家之德国而大收其效”,那么,把它翻译过来介绍给中国人民,也一定会成为激励中国人民爱国精神和民族自信心的“苦口之良药”。[16]《费希特(对德意志国民演讲)摘要》在《再生》杂志上连载,并汇集成书出版;随后又发表了《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张君劢认为费希特在其演讲中阐述了民族复兴的三个重要原则:第一,在民族大受惩创之日,必须痛自检讨过失;第二,民族复兴,应以内心的改造为唯一途径;第三,就民族在历史上的成绩,发扬而光大之,以提高民族之自信力。[17]P233
此后,德国古典哲学家贺麟(1902-1992)写了《德国三大哲学家处国难时之态度》一书,给予费希特的爱国主义极高的评价。免费论文参考网。他写道:“当他演讲时,空气异常紧张,法军派有侦探多人侦察,外间虽不时传出他被捕的消息,但他仍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与视死如归的决心,镇静地将他全部激昂的爱国讲演讲罢。”而“这些演讲正奠定了德意志复兴的精神基础,为战败法国最有力的武器。”[18]P235这本书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影响。1935年,上海出版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译本;1940年,江天骥发表了他所翻译的英国哲学家罗亚当逊的《费希特――他的生平和哲学》;1943年,贺麟发表了《费希特哲学简述》;1945年,顾寿观、樊星南发表了译文《人的使命》。这些著作都激励了当时的青年一代,使他们把握了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信念和决心,并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但是,当时的中国学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在着眼民族解放的方面疏忽了对费希特历史哲学的了解和研究,从而没有让读者看到一个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汇集的伟大思想家。而这些不足,随着我国学者对费希特哲学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让广大的读者日益看到了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真谛。
有人曾这样说道:“如果人们认真地阅读他的《告德意志人民书》的话,那么能够随处可见他的爱国主义与他的讲演所激发起的那种爱国主义相去甚远。”[19]可见,费希特是一个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界限,追求实现人类自由的民族主义者。在此意义上,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地闪烁着它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M],汉堡,1978.
[2][7]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14][18]梁志学,费希特柏林时期的体系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5][美]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梁志学,费希特著作选集(卷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徐文俊,近代西欧哲学及其宗教背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9]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0][11]http://www.jiyw.com/Philosophy/yanjiu/zhexueliupai/wyzl/683_4.html
[12]瓦费阿斯穆斯,真正的费希特与法西斯对他的伪造[J],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42年第7期.
[13]梁启超,费希特人生天职论述评[J],大中华,1915年第4期、第5期.
[15]许纪霖,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99.
[16]张君劢,费希特对德意志国民演讲摘要[J],再生,第1卷第3期.
[17]郑大华,张君劢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9]汉斯柯恩,费希特民族主义矛盾[J],思想史杂志,1949年第10卷第3期.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