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互联网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_信任弱化

时间:2011-06-0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我们应该注意到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带来的影响。地方政府信任下降。出现了政府信任弱化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地方政府,信任弱化
 

信任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社会资源,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有效节约行为双方的交易费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良好的政府信任,对加快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反地,地方政府信任下降,则会延缓社会变革的步伐,增加改革的阻力,危害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地方政府信任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这其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带来的影响。新进科技的运用一般都伴随着两面性。但是,目前互联网对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只是多呈现了它的负面影响。然而,在政府信任重建中我们应当重视互联网具备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地方政府信任现状

建国以来,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一直很高。如果撇开民众对政府信任的效应不谈,“文化大革命”时期信任弱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是最高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改革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及时,效果不理想,导致民众对政府信任逐渐下降,出现了政府信任弱化的趋势。

面对信任度不断下降的状况,政府也在努力寻找提高政府信任的方法。如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和“网络发言人制度”,通过整合传统新闻发布会的信息资源,集中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扩大社保的宽度和广度,提高社会公平;实施听证会制度等,为民众政治参与拓宽渠道。然而,所有这些措施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地方政府信任弱化的问题。社会中很多现象表明地方政府信任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如在网络流行语中广泛流传着对政府、政府官员的诋毁性的言语[①]。以及 “仇官”言论的传播。

地方政府改善信任措施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我们不能忽视,即互联网的普及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由于地方政府失信形象被固化以及部分媒体刻意对政府负面消息的夸大报道,使地方政府不可信的形象被互联网扩大了。

二、互联网对政府信任的影响

互联网在我国普及以前,民众对地方政府失信行为最常采取的态度就是妥协,哑巴吃黄连。只有少部分人有勇气、有能力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如集体游行、静坐或是对地方政府的围攻等等来表示自己的不满。然而,一般民众并不能够轻易地发起一场群体性事件。首先,发起群体性事件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事件状态反而更加恶化。发起人可能会遭受来自多方面的打击。其次,一般民众不能有效地提高事件的影响力,从而使事件受到政府更高层的注意。然而,在互联网普及以后,由于信息来源的扩大,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民众能够主动搜寻相关信息。并且,由于网络舆论参与的匿名性,参与者能够很好的保护自身的安全。这样一来,民众能够更轻松的参与。并且,网络参与动辄几万人的参与,使群体行动的发起更简单,而且不必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可以说是无代价的。参与民众可以在网络上以匿名方式对任何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泄自己的情绪。然而,并不是每个民众都能理性对待所参与的事件信任弱化,甚至有时不理性的言论占据多数论文格式模板。这种不理性参与不仅无异于事件的解决,反而会增加解决事件的成本,更严重伤害了地方政府信任。

我国地方政府尤其应该重视互联网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我国已经成为网络普及率第二高的国家,民众越来越习惯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据《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截至目前,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大约有三成社会事件是由互联网引起。如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面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大学生就业数据后,被大学生嘲讽为“被就业”事件。2008年一度重伤国产奶粉市场的“三鹿事件”。2009年杭州“富二代”飙车致人死命事件的“欺实马”事件,以及湖北石首的“抢尸事件”。一起起普通的案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引起了更多民众的关注,迅速演变成了影响广泛的社会案件。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发起、参与群体事件的新手段。互联网更是以“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优势无限扩大了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并且,由于更多媒体通过网络报道对事件的深入探索,使得事件的真实性更可靠,更容易为民众取信,从而激起民众对事件更高的关注。

三、基于互联网运用的政府信任重建

在基于互联网的地方政府信任重建过程中,必须从地方政府、民众以及互联网的运用三维度提出适当的应对措施。

第一、从地方政府出发,建设诚信政府。首先,地方政府必须提高政务公开的程度,提高政府的行政的透明度,让民众了解地方政府行政程序,减少民众对地方政府行政行为和政策的误解。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努力维护社会公正,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再次、地方政府可以实现部分服务职能和公共物品供给的外包,提高供给的效率性。最后地方政府必须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在实际行政中做出诚信的表率,建立地方政府的诚信形象。最后,加强政府正面形象的宣传,改变地方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失信形象。

第二、从民众出发,民众应该客观的评判政府行为,理性表达对政府的不满。不能轻易受他人的影响,而轻易认定地方政府不可信。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激烈震荡期,各种社会矛盾被不断激化,制度的不完善信任弱化,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造成的政府不适应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政府改正这些不足所付出的努力。因此,民众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政府的某些过失,给政府改正的必要时间。对一些可能损害到自己利益的政府行为,民众应该理性回应,不能动则发动群体行为以胁迫政府,更不能以打、砸、抢等违法行为表达不满,这种过激行为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社会的混乱。其次,民众应该成为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民众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另外,民众要注重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才能提升自己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能力。

第三、从互联网运用的角度。地方政府要引导网络媒体对自身形象的正面报报导。还应当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报导进行及时的解释和纠正,维护地方政府形象。民众应该理性参与网络舆论,发挥网络舆论积极意义,而不能把网络当成言论暴力的工具。网络参与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整合大众的力量,加强舆论监督,提高自身对地方政府行政和政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莘:诚信政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三联书店,2006.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感恩”中国共产党_政治论文
下一篇论文:从制度层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几点思考_政治论文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