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改革不开放,中国就谈不上发展。改革、开放、发展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不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难以进行;不开放,改革将行而不远,半途而废。开放是深化改革的动力,改革是扩大开放的条件,开放也是改革,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在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国家实现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在鸦片战争后就迅速衰落了,根本原因就是长期固步自封、闭关自守。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通过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大体上以9%的速度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7倍以上。全国财政收入、外贸出口较1980年都翻了十几番。外汇储备居世界第2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们国家还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些都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没有立国之本,就难以走强国之路;同样,没有强国之路,立国之本也保不住。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5]
三、社会和谐、全面小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基本判断,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出的基本认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一直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从实践中获得新鲜经验,不断揭示出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判断,为前进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本质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论文检测。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社会发展并不和谐,表现在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凸现出新的矛盾。人们一方面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和愉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质和量有机统一的社会阶段发展目标。是在总体小康基础上向更高、更全面、更完善的社会主义迈进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完成这一战略目标, 十六大提出, “发展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不遗余力的推进改革,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抓住了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则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 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框架,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深刻内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了新形势下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六中全会指出:“到二○二○年,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更加完善,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6]九大目标任务为我们展现了全面小康的全景图,展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图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追求,即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的“天堂”,而应该是人民幸福的乐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明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方向,是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阶段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本质属性,也是全面小康的本质要求。
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论文检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07-6-2
[2] 管廷辉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邓小平文选[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50.
[4]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3.
[5]李至伦.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3-07-08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6-10-1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国有企业党建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文:和谐农村建设中农民心理契约的重构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