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对现有应急法律规范进行系统的清理,从而消除立法矛盾和冲突,克服应急法律规范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弊端,破除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局限性,实现应急法律规范体系的协调统一。
(二)建立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
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危机频发的社会里,只有建立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三)制订并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公共危机监测预警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它的总目标是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将危机对人、财产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5]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完成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基本覆盖了我国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但是,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极端不确定性,应急预案编制出来以后还应进行预案的演练,以检验预案是否合理有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完善。
(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问责
公共危机治理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容许出现不负责任的官员的。只有建立起“官员问责”制度,用与其权力相对应的责任追究或承担机制以及各种监督手段加以督促,才能使官员树立起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问责制”下,贪赃枉法、失职渎职与平平庸庸的官员必须引咎辞职或被免职,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五)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四、政府公共危机的对应策略
(一)建立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制度,可以让公众最大程度的了解危机真相,及时准备,有效预防。政府是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指挥者,政府部门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将会有利于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我们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及王家岭矿难中,己经看到政府与公众共享信息的举动和效果,看到了政府的务实、作为和公信力。事实证明:信息越公开,社会的自主能力和承受能力就会越高,社会就会越稳定。
(二)快速反应、及时处理
政府对公共危机的反应越迅速,就越会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通过快速反应,进行危机评估,及时分析原因,果断采取措施,制定应变方案,明确分工和组织责任,落实保障措施,尽可能把危机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从而有效地战胜危机。比如近期我国在一月之内连续发生多起小学、幼儿园暴力杀人事件,处理越及时,越早采取保障措施,就能尽可能地避免更多的暴力事件发生。
(三)发挥非政府组织协助作用
首先,政府要转变危机处理观念,积极展开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并与非政府组织建立起合作互助、分权自治、权责统一的危机管理机制。其次,建构适应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文化,如志愿精神、公益精神、见义勇为精神和社会公信力等。
五、结束语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砚农即曾经说过,遇到危机的时候,你绝对不可以改变事实,但是你可以改变公众对你的看法。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坦诚的政府,加上一套完善科学的危机预防和处理策略,就是最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姜敏香,王学军,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学刊,2006.
5 何任叔,突发事件应对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10 年5月25日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