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物理论文

制冷技术研究新进展_新型制冷技术

时间:2011-06-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主要的新型制冷技术。现在高效的半导体制冷器在温差50℃时。绿色环保。以期实现节能、环保、温控精确、技术稳定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新型制冷技术,高效,环保,节能
 

1 前言

寻找和开发更优越的低温制冷技术一直是研究热点。到目前为止,传统制冷技术已臻于成熟,各种新型制冷手段(半导体制冷、磁制冷、激光制冷等)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多种典型的新型制冷技术的原理、特点、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2. 主要的新型制冷技术

2.1 半导体制冷

2.1.1 基本原理

半导体制冷又称为热电制冷或温差电制冷,其理论主要依据是贝塞尔效应和珀尔贴效应。其热电对由半导体材料制造,热电对有两条电偶臂,分别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制造。电偶臂的两端均有金属片,称为汇流条。当有电流流经热电对时,在其两端处会产生帕尔贴效应,一面形成冷端,另一面形成热端,冷端从外界吸热,热端对外放热。把一个个这样的热电偶串联到电路中,借助于其他传热器件,使热电制冷组件的热端不断放热,把其冷端放到需要的工作环境中即可降温(李冰,2009;N.M.Khattab,2006)。

2.1.2 制冷特点

半导体制冷无机械运动、无磨损、无噪音、运行可靠、制冷迅速,可做成重量轻、体积小的微型、亚微型、小型半导体制冷器。它不使用制冷剂,绿色环保新型制冷技术,可在失重或超重等极端环境下运行,而且便于通过工作电流来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再加上温度检测和控制方法,容易实现遥控、程控、计算机控制,便于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缺点是制冷效率较低(李冰,2009)。

2.1.3 研究现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半导体材料的研发、模块设计制造和系统优化设计等方面。影响其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电导率和热导率(刘华军,2004)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1.4 应用前景

在工业、医疗、军事、航空、日用品等方面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在工业中,热电制冷零点基准仪的应用就是对传统以冰块作为零度基准点的重大创新;在医疗卫生上,它可用于对高烧病人的降温,在外科手术中实施冷冻麻醉等;在军事上,它可应用于导弹、雷达装置中红外探测器的冷却等;太空望远镜的热设计中就利用了半导体制冷;此外它也正被研究应用于控制红外探测器的工作温度、提高光纤陀螺惯导系统温度稳定性、迅速达到稳定工作状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半导体制冷可用于冰箱、空调、电脑CPU散热;对温度反应灵敏、使用条件严格的电子元器件,用半导体制冷很适合;在高精尖科技领域内,常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温度性能要求很高,为了定标测量标准电子元器件的温度性能,国产超级恒温槽采用半导体制冷,温度控制精度可在0.005℃左右。此外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半导体热电元件其优值系数已在原来的基础上成倍增长,可以超过13*10-3K,现在高效的半导体制冷器在温差50℃时,制冷系数大于3,制冷效率高于常规压缩机制冷(谢玲,2008)。

2.2 磁制冷

2.2.1 基本原理

磁制冷利用磁热效应(又称磁卡效应,Magneto-Caloric Effect)制冷。磁制冷工质在等温磁化时向外界放出热量,而绝热去磁时从外界吸收热量。对铁磁性材料来说,磁热效应在其居里温度(磁有序-无序转变的温度)附近最为显著,当作用有外磁场时,该材料的磁熵值降低并放热;反之当去除外磁场时,材料的磁熵值升高并吸热(B.F.Yu,2003;王贵,2003)。

2.2.2 制冷特点

它采用磁性物质作为制冷工质,不会危害臭氧层,也不导致温室效应。其运动部件少,减小了机械振动和噪声,可靠性高,效率高(能达到卡诺循环的30%-60%)。其应用范围广,从μK、mK直到室温以上均适用;在低温(制取液氮、液氦、液氢)领域和高温(特别是近室温)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前景(E. Bruck,2008;刘敏,2007)。

2.2.3 研究现状

当前新型制冷技术,低温区(20K以下)磁制冷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并实用化。高温区磁制冷还处于实验研究开发阶段,目前80K至室温的磁制冷技术是研究的热点。研究出低成本且具有巨磁卡效应的材料以利用NdFeB等永磁体产生外场(不用结构复杂而昂贵的超导磁体)是室温磁制冷关键。

面临的困难主要有:(1)每次磁制冷循环所产生的温差还不够大,只有1-3K,磁性材料磁熵太小;(2)热交换速度不够快,从而使制冷周期延长,也使整个循环效率下降;(3)室温条件下,若不利用超导技术,仍利用电磁铁或稀土永磁材料产生磁场,则两磁极面总存在空气隙,因此进入磁场的磁制冷材料有限,这要求有绝热效果好的隔热层。

其突破方向为:(1)磁场分析,完善磁体结构;(2)针对相应的温区选择换热介质,设计出最佳的热开关或换热回路,提高换热效率;(3)制冷材料的研制,通过改进工艺和材料重组制备性能更优越的材料(刘涛,2009)。

2.2.4 应用前景

磁制冷技术主要应用于极低温和液化氦等的小型装置中。其高效、无污染、无噪声等众多特点使其在未来的太空开发和民用需要方面让人充满期待。此外其在要求制冷源设备重量轻、振动和噪音小、操作方便、可靠性高、工作周期长、工作温度和冷量范围广的国防领域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孙立佳,2008;Steven,2006)。

2.3 激光制冷

2.3.1 基本原理

激光制冷也称反斯托克斯荧光制冷(Antistokes Fluorescent Cooling),是正在发展的新概念制冷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反斯托克斯效应,利用散射与入射光子的能量差来实现制冷。反斯托克斯效应是一种特殊的散射效应,其散射荧光光子波长比入射光子波长短。因此散射荧光光子能量高于入射光子能量。其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用低能量激光光子激发发光介质,发光介质散射出高能量的光子,将发光介质中的原有能量带出介质外而制冷。与传统制冷方式相比,激光起到了提供制冷动力的作用,而散射出的反斯托克斯荧光则是热量载体(孙海生,2006)。

2.3.2 制冷特点

由于制冷材料对泵浦光的吸收有限,激光冷却材料一般含有杂质离子如Cu2+、Co2+、Cr3+,杂质中心会导致荧光猝灭和非辐射的多声子驰豫振荡和竞争,从而导致制冷效率降低,当前小试效率均不高于3%(闫兴鹏,2008)。

2.3.3 研究现状

为进一步提高其性能,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①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寻找更适合当能级结构的原子或离子、基团,作为制冷元件的荧光中心,以提高制冷循环的制冷量和制冷系数;②优化光路设计,提高激光利用率;③提高介质纯度,减少杂质引起的制冷消耗;④改进系统设计,提高系统绝热系数新型制冷技术,优化系统整体结构(汤珂,2002)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3.3 应用前景

激光制冷器具有无振动、无噪声、无电磁辐射、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在军事、航天好低温等尖端领域(如量子计算、大规模集成电路、空间遥感领域、光电子探测器制冷、电子芯片制冷、集成电路制冷、光通信集成光学器件制冷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闫兴鹏,2008)。

2.4 化学吸附式制冷

2.4.1 基本原理

化学吸附是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原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表面络合物的过程。一个无规则运动的气态吸附质分子与固体表面发生碰撞,如果是弹性碰撞,则气相与固相表面均不发生可察觉变化;如果发生非弹性碰撞,气相分子向固相分子转移能量。当气态分子与表面碰撞损失的能量超过某一临界值后,分子将没有能力爬出表面势阱而被俘获。一个基本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由吸附反应器和冷凝器、蒸发器构成,工作过程由加热解吸和冷却吸附组成(L.W. Wang,2009;陈茂平,2002)。

2.4.2 制冷特点

吸附式制冷采用低品位能源(太阳能和废热)作驱动源,其工质对环境无污染,其整体结构简单、可靠,操作方便,无运动部件,使用寿命长,运转费用低廉,无噪声,特别适用于无电地区、有大量低品位余热排放的工业过程及震动频繁的移动机械上(T.X. Li,2010;陈砺,2002)。

2.4.3 研究现状

当前对吸附制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吸附特性和循环特性的理论分析上。由于化学吸附工质的使用寿命短,反应速度慢,系统的导热效率低,使得吸附制冷的发展和推广利用受到限制(L.W. Wang,2009;陈茂平,2002)。

2.5 热声制冷

2.5.1 基本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热声效应,热声效应指可压缩流体的声振荡与固体介质由于相互作用而产生时均能量效应。当处于声场中的固体介质与振荡的流体之间有相互作用时,在距离固体壁面的一定范围内沿声传播的方向会产生一个时均热流,并在该区域内产生或吸收声功(余炎,2010)。热声制冷分线性制冷和非线性制冷两种。线性热声理论已经成熟,非线性热声理论的研究也不断取得发展,热声制冷机正朝着利用低品位能源的目标前进(周远,2009)。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利用特性曲线选用滑动变阻器的接法_限流式
下一篇论文:双掺杂铁基1111型超导体Nd_铁基超导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物理论文
最新物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