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论文以苯酚为唯一碳源,从焦化厂废水中通过采用涂布稀释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对细菌进行纯化分离,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苯酚的株菌M1,并且对其最适降解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菌株的最佳降解苯酚条件:温度35℃、降解时间30h、 pH为7、转速为150rpm/min降解苯酚的效率最高。
关键词:降酚菌,降解条件
1、前言:
新疆具有丰富煤炭资源,随着国家对于煤化工产业的重视,煤化工企业越来越多,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焦化废水。免费论文,降酚菌。由于焦化废水中含有一些难生物降解的物质组成,比如苯酚、吡啶等,采用生物法很难有效的进行焦化废水处理,处理出水达标率不稳定,往往排放污水超标。免费论文,降酚菌。国内外一些企业和科研院所专门进行了研究,但研究仅仅停留在工艺层面,对于高效降解菌株的研究也有相关报道,但生物法处理焦化废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1-5]。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焦化废水中高效降酚菌的研究。
2、材料与方法
KH2PO40.5g/L,K2HPO4,0.5g/L ,MgSO4.7H2O,0.2g/L, FeC12,0.01g/L NH4NO3,1.0g/L,琼脂20 g/L,牛肉膏5.0g/L,蛋白胨10.0g/L,氯化钠5.0g/L,苯酚根据进水浓度进行配置,液体培养基同上。苯酚测定方法采用4-氨基安替比林直接分光光度法[6]。免费论文,降酚菌。免费论文,降酚菌。
3、结果与讨论:
经过多次分离纯化,获得了一株降解能力较好的菌株M1,该菌株能够在进水浓度为50mg/L,转速为150rpm的条件下,获得苯酚去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因此开展了对于菌株M1的最适生长条件研究。
3.1降解时间的影响
降解时间的长短与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染物的降解有着密切的关系,缩短降解时间有利于提高降解速度,本论文选取了苯酚浓度达到50mg/L液体培养基中, pH7, 温度为35℃,150rpm/min振荡培养, 在12h,24h,30h 时测定培养液中残留酚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降解时间为30,36小时的可以达到90%以上,但30小时和36小时之间去除率之间变化较小,因此在后继的时间中选取降解时间为30小时。

图1 降解时间对于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3.2苯酚浓度的影响
进水苯酚浓度的高低会对于菌的生长有着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因此研究进水苯酚的浓度对于菌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进水苯酚浓度与苯酚降解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在进水浓度在50mg/L的时候,pH7 , 温度为35℃,150rpm振荡培养,降解时间为30小时,苯酚的降解率最高,可以达到90%。

图2 进水浓度对于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3.3 pH的影响
考察了pH对于降解苯酚菌的影响配置含酚浓度为50mg/L的液体培养基,利用0.1M盐酸、0.1M氢氧化钠分别调整pH为1、3、5、7、9、11、温度为35℃,150rpm振荡培养,降解时间为30小时。结果如图3所示:菌株在pH7的时候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85%左右。

图3 pH对于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3.4转速的影响
转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反应器内的溶解氧浓度的高低。实验在30℃ ,35℃,40℃, 在
进水浓度在50mg/L的时候,调整pH7 ,降解时间为30小时,在80rpm100rpm 150rpm 180rpm/min情况下对于降解率的影响,由图4可知,菌株在150rpm/min的时候,苯酚的降解率最高。免费论文,降酚菌。

图4转速对于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3.4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于菌株的影响也比较大,本实验在30℃ ,35℃,40℃, 在进水浓度在50mg/L的
时候,调整pH7 , 150rpm振荡培养,降解时间为30小时,温度对于苯酚的降解情况。结果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菌株在,35℃的时候降解速率最快,可以达到90%。免费论文,降酚菌。

图5 温度对于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结论:
1通过划线分离获得一株降效率为90%的降解菌株。
2分别对于降解苯酚菌株的生长条件做了一定的研究,得出菌株在进水浓度50mg/L,温度为35℃,pH7,转速为150rpm/min,降解时间为30小时的时候,苯酚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0%。
参考文献:
[1]李勇,付金祥,蔡苏兰.微生物降解法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进展.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25(5):26-28
[2]徐玉泉,张维,陈明,等.一株苯酚降解菌的分离和鉴定.环境科学学报,2000;20(4):450-455
[3]沈齐英,刘录,申林波.紫外诱变选育高效降酚微生物.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1):2-84
[4]杨光,向阳,夏雷.一株苯酚高效降解菌的分离及其分解能力的初步研究.氨基酸和生物资源,003;25(4):3-6
[5]吕荣湖,付强.高浓度酚降解菌的选育及其降酚性能.环境科学,2005;26(5):147-151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学出版社,2002,p.294-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