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4 玻璃/氮化不锈钢/氧化钛膜系 氮化不锈钢膜层C值(w.s/mm) 氧化钛膜层C值(w.s/mm) 可见光透过率(%) L* a* b* 1176 1132 15.5 54.6 -1.66 2.04 566 1132 34.8 35.76 -0.84 0.39 321 1132 52.6 26.12 -0.72 -1.52 1176 1698 15.0 56.19 -1.58 1.90 566 1698 33.8 36.11 -0.92 0.30 321 1698 51.5 29.05 -0.54 -1.90 1176 2075 14.5 55.21 -1.58 1.43 566 2075 33.7 36.46 -0.77 -0.64 321 2075 50.0 27.92 -0.63 -3.49 从上表可以看出,保持玻璃表面第一层氮化不锈钢膜层厚度(C值)不变,随着第二层氧化钛膜层厚度(C值)的增加,镀膜玻璃可见光透过率越来越小,幅度不大;L*值先升后降,呈上抛物线形状,幅度不大;a*值基本不变,b*值越来越小,表示玻璃越来越兰。保持玻璃表面第二层氧化钛膜层厚度(C值)不变,随着第一层氮化不锈钢膜层厚度(C值)的增加,镀膜玻璃可见光透过率越来越小,L*值越来越大,表示玻璃越来越亮;-a*值越来越大,表示玻璃越来越绿,但变化幅度不大;b*值越来越大,表示玻璃越来越不兰或泛黄。 4.2.5 玻璃/氮化钛/氧化钛膜系 氮化钛膜层C值(w.s/mm) 氧化钛膜层C值(w.s/mm) 可见光透过率(%) L* a* b* 6727 2264 24.2 54.86 -6.03 -2.06 6727 3019 24.5 56.69 -6.22 -2.10 6727 4324 24.7 57.43 -6.54 -2.70 2439 2264 48.3 43.89 -4.90 -11.75 2439 3019 48.7 44.49 -4.99 -12.32 2439 4324 48.9 47.12 -5.24 -12.53 1415 2264 61.2 37.80 -3.60 -8.64 1415 3019 61.7 40.11 -3.81 -9.39 1415 4324 62.2 42.60 -3.87 -10.54 从上表可以看出,保持玻璃表面第一层氮化钛膜层厚度(C值)不变,随着第二层氧化钛膜层厚度(C值)的减小,镀膜玻璃可见光透过率略有减小,L*值越来越小,表示玻璃越来越不亮;-a*值略有减小,幅度不大,表示玻璃越来越不绿;-b*值越来越小,表示玻璃越来越不兰;可见光透过率越低,L*、a*、b*化幅度越小,可见光透过率越高,L*、a*、b*变化幅度越大。保持玻璃表面第二层氧化钛膜层厚度(C值)不变,随着第一层氮化钛膜层厚度(C值)的减小,镀膜玻璃可见光透过率越来越大,L*值越来越小,表示玻璃越来越不亮;-a*值越来越小,表示玻璃越来越不绿;-b*值呈上抛物线形状,开始越来越大,过转折点后越来越小,转折点在可见光透过率45%左右,变化幅度很大。 结束语:在调节镀膜玻璃颜色时,我们首先要掌握各种膜系中,各层膜对颜色的影响程度和趋势,当影响程度和趋势与以往经验有较大差距时,应注意工艺气氛是否不同,如刚进行过屏蔽喷砂,镀膜室刚从大气状态抽到高真空状态,工艺气体流量、工艺室压力过高过低… …。排除这些因素后,玻璃色差的调整趋势仍然与以往经验不同,就要考虑是否出现屏蔽“热漏”故障或所用靶材、工艺气体纯度等有问题。 .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