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搬迁点的女人与亚历山德拉人物形象比较_拓荒者

时间:2011-06-1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马金莲始终关注的是西海固这一地域之上的回乡生存。而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啊。女人无疑是一位在处女地上扎根生存的女性拓荒者。
论文关键词:马金莲,薇拉·凯瑟,拓荒者
 

宁夏回族青年女作家马金莲以对生活细节滴水不漏的撷取、以对宁夏南部回族人民贫瘠艰辛生存景观的展示、以对汉语尤其是方言与民族语言魅力的挖掘而在国内文坛崭露头角。《搬迁点的女人》是其众多富有女性关怀意识的篇章之一。作品将女人放置在回娘家的车站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间中,任其思绪在过去十来年生活的时间隧道中穿梭,从而展示了女人在出嫁前对一马平川的搬迁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出嫁后女人在满是石头沙砾的搬迁点求生存的恓惶心酸与艰辛劳作、女人在回娘家的车站上对搬迁点上苦涩酸楚又不无甘甜温馨生活的回忆这样一个漫长的生活过程与心理活动过程。

从除了荒芜便一无所有的搬迁点这一生活场景看,女人无疑是一位在处女地上扎根生存的女性拓荒者。而20世纪初期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则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拓荒者故事之一。作品以作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书写了从瑞典移民到美国西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的女性亚历山德拉继承父志带领全家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最终将荒原变成良田取得成功的故事。

一、两位人物形象的异同

尽管两部作品都讲述的是女性拓荒者的故事,但两部作品却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啊,拓荒者》无疑是质疑、解构和颠覆人类中心论、父权中心论的典范之作。而无论是写作口吻还是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抑或是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看,《搬迁点的女人》几乎还完全臣服于自然、社会与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之中。搬迁点的女人与亚历山德拉从生存姿态到精神状态都表现出显著的不同,具体而言,这些差别可以从二者与土地(自然)、二者与家庭(社会)、二者与自我的关系中加以考察。

首先,二者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拓荒者拓荒者,女人与亚历山德拉都可谓是在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抗争、劳作、生存的代表。女人面对的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荒沙滩和女人娃娃捡了十来年都没有捡拾干净的满是石头沙砾的贫瘠土地。亚历山德拉从父亲约翰·柏格森那里继承下来的是被父亲认为是一匹狂奔着的无人可以驯服的野马般的土地。在这样的土地上,女人苦心经营了十几个年头才稍稍宽松才东挪西补凑足了回一次娘家的资费。亚历山德拉也是经过了十六年的艰辛劳作才从土地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才以被弟弟们认为没有必要嫁人的年龄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作为耕耘者,她们都对土地寄予了无限信任,在信任的前提下,她们努力劳作才获得了在土地上生存的权力。在这一过程中,两位女性却以完全不同的姿态出现在了被她们信任的土地面前。面度荒芜,女人凄惶无助,“尤其到天黑刮起风的时候,想到老家,女人和娃娃们的那些眼泪哪,哗哗哗的——”⑴当女人终于有机会有条件坐上开往老家的班车时,“女人忍不住哭了,心里的酸楚一点点淹过了心期刊网。”⑵凄惶无助的内心、落泪啜泣的神情是这个搬迁点上的女人最显著的外在特征。作品中的女人、生活中的女人面对土地自始至终显现出的是中国传统女性的柔弱凄楚。

而亚历山德拉面对那块大草原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也许那片土地自地质时期的汪洋中浮现出来之后,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怀着爱心和渴望把脸朝向它……她如痴如醉地饱览那片广袤的原野,直到她的视线被泪水模糊。当时分水岭的保护神——生存在那片土地中的伟大而自由的神灵——肯定是用前所未有的顺从向一个人的意志低下了头颅。”⑶面对土地时,亚历山德拉显现出十足的信心与昂扬奋进的姿态。

搬迁点的女人与亚历山德拉都对她们脚下的土地寄予了信任。但女人始终是以臣服者的姿态出现在土地面前的,而亚历山德拉显现出的则是一个征服者的姿态。女人并不是一个血性英雄式的拓荒者,而是一个低泣的柔弱者。亚历山德拉却恰恰相反。

其次,二者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搬迁点的女人与亚历山德拉而言,社会就是她们生活于其中的家庭和村庄。

尽管荒芜的土地常常让女人落泪伤神,但女人还是能在一贫如洗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女人感激命运能让自己遇上那么好的一个丈夫。丈夫不会随意打骂女人,不像搬迁点上的小田女人,常常被她瘦瘦的却心狠手辣的丈夫打得死去活来。女人觉得自己的丈夫是个靠得住的男人拓荒者,丈夫远比那贫瘠的土地更让她感到踏实可靠。在女人的观念里,“女人的生活从出嫁开始,从跟上一个男人,把自己完全托付给他开始。”⑷女人庆幸于自己嫁给了一个知道疼人的男人。“女人慢慢弄清了男人的想法,他们未来的幸福日子都在男人的设想中、规划中。”⑸因此,女人死心塌地地跟男人过日子。

当父亲在弥留之际将家庭的重担交给亚历山德拉开始,她便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出现在家庭中。家中的一切事务几乎都有她来决策。她英明而果决,以六年为期贷款低价买到了日后为她们带来丰收的土地,将弟弟洛送进学校读书……亚历山德拉不仅是家庭事务的决策者,也是家庭劳动的主要参与者,她也要以女性那天性的母性之爱去关怀、照顾弟弟们。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亚历山德拉都是独立自主的女强人。

作为女性,搬迁点的女人与亚历山德拉都为家庭无私的奉献着,并默默牺牲着。但在这个无私奉献的过程中,女人的奉献总是以自己作为女性该履行的义务为出发点去奉献,她时刻会意识到自己作为妻子的角色与作为母亲的角色,并以此去规避自己的个人欲望,去激励自己为家庭付出。而亚历山德拉则是自觉地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旨归去奉献的。“作为危难之时承担家庭重担的女人,她们蒙受了人间的种种艰难与痛苦,显示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坚韧的内在力量。善良的品格和自我牺牲精神最终缔造了创造者、受难者和奉献者的美好素质为一身的伟大女性。”⑹

从个人与家庭的关系看,搬迁点上的女人显现出的是一个被拯救者和等待救赎的受难者与牺牲者的形象,而亚历山德拉不仅要在恶劣的土地上自我拯救还要拯救家人。

第三,二者与自我的关系。

从二者在作品中被赋予的名讳看,搬迁点的女人几乎处于一种无名的状态之中。“女人”一词只指涉性别,而女人一词之前冠以“搬迁点”这个反映出荒芜地域特征的词汇让读者从中获得的更多的是女人存在状态。“女人”这有个指称让女主人公在作品以及作家的创作潜意识里都大大削弱了她的个性和她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所有属性拓荒者,这一指称也让读者从中获得的更多的是她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品质。从作品中女人的柔弱无助的种种情状看,正印证了“女人”这一指称的内涵。而亚历山德拉的名字在英文中是英雄亚历山大的女体书写。薇拉·凯瑟曾经表示“我一直在找一本书,期待它能告诉我关于这片土地的美丽和浪漫,关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英雄主义、力量和勇气,这些都深埋在土地的犁沟中,但我找不到,所以我写了《啊,拓荒者》”⑺由此可见,作家在塑造亚历山德拉形象之时就是要将其塑造为一位拓荒女英雄的。

从创作意图出发,亚历山德拉在作品中总是以一身男人装出入于家庭和土地中,她的身形矫健且精力充沛,看上去像一个“亚马逊女战士”。《搬迁点的女人》中对女人的装束没有进行正面描写期刊网。但从女人对搬迁点上其他女性着装的评论中可以窥见,女人是一位相当传统且守旧的女性。

从以上细节可以体认,女人完全将自我定位在传统女性的位置上,恪守妇德、妇容、妇礼、妇仪。她完全臣服在土地中心论、父权中心论的传统道德观念里,没有作为个体人的自觉。而亚历山德拉无论是面对土地抑或社会,她渴望着平等甚至征服。亚历山德拉的性格特征常被研究者归结为“二维性格”(例如张祥亭的《亚历山德拉的二维性格探析》)或者“双性同体”(例如柴颖的《亚历山德拉完美人格的最终回归——<啊,拓荒者>中“双性同体”女性主义观的体现》)。

综上所述可以洞见,搬迁点上的女人是以弱者的姿态出现的,而亚历山德拉是以征服者的形象存在的。搬迁点上的女人经过十几年艰辛奋斗之后仅仅获得了在土地上能够生存的权力,但在经济地位、家庭与社会地位、精神层面都依旧自觉自愿地处于依附的状态。而亚历山德拉在艰辛的劳作中“赢得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独立,从而不仅成为自己家庭的支柱,并且作为掌握了自己命运的独立的个人,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之中。”⑻

二、差异的成因

那么,为什么同是十几年的奋斗拓荒者,二者所得的结果会如此不同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李泽厚在其《历史本体论》一书中说:“生活——人所生产的,不只是语言——文本,

也不只是随写随抹的文字,而是抹不掉的作为人类历史的积淀实体的文化心理结构”⑼,但不可否认,语言文字最有效地记录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文学作品更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欧洲,贵族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等级制度依旧森严、财富分配十分不公、宗教歧视情况相当严重……孟德斯鸠、笛卡尔等启蒙运动的先驱们对于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赞颂不已,这点燃了弱势群体的“美国梦”。早期来到美国的移民几乎都是欧洲的弱势群体,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小农民,当他们来到还是殖民地的美国时,政治平等的要求格外强烈,在获得了对土地的拥有权之后,也自发地落实了政治民主与宗教信仰的自由。于是,自由平等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而美国中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经过世代农耕者与垦荒者的奋斗之后,成为今天美国玉米、小麦与牛的主要产地。可以说,垦荒者开拓了内布拉斯加的历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薇拉·凯瑟1913年出版的《啊,拓荒者》体现了作家的理想和追求,也体现了美国梦的精髓,亚历山德拉的形象也成为那个自由平等、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体现者。以亚历山德为代表的女性也在这场迁徙与开拓中在“人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的口号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更个领域中提升了地位。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伟大的母爱,愚昧的行为_冥婚
下一篇论文: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倾向_文化散文:文化倾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