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待当下
1.恐怖与恐惧
黑格尔倡导“市民社会”,哈贝马斯宣扬“公共领域”,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公民间的社会公共空间,作为国家与公民间的对立的缓冲,这个空间能代表公民群体或个人与国家对话论文发表。但是,小说中拿破仑取消了星期天会议,取消了共同提案、讨论与决议,这样,公民间的公共空间就不存在了。公民直接与国家机器面对面,完全处于国家机器的遮荫或重压之下了。
“如果极权主义运动和极权主义国家把人们束缚在一起,那么代替真正公共领域中理性纽带的东西是什么呢?阿伦特说民众心理,那是宣传(以及宣传中所暗中勾结的意识形态)与恐怖”⑧。公民若孤立地与国家机器相对,恐惧之心自然会本能地心底暗生。而这带来的后果就是领导阶层会驾驭着毫无约束的国家机器越来越肆虐,群众会越来越恐惧国家机器的强大而窃于淫威不断妥协屈服。
拿破仑夺权上台,维持腐败的生活依靠的是所豢养的恶犬,而对反抗势力的不断整肃,更是采用铁血政策。他还利用动物们的恐惧心理,宣扬“琼斯会回来”、“一切破坏都是斯诺鲍干的(其实斯诺鲍自从被驱赶下台后,一直没有回农场过)”,拿破仑制造出一个虚位的敌人,而动物们对敌人的恐惧使他们不得不仰仗拿破仑来保护自己,作为代价,自己就要服从拿破仑的管束与压迫。“平等”是此消彼长的,动物们的权利不断因妥协被出卖,拿破仑的特权就不断增加,直到极致,成为极权。
人民的“恐惧”是极权者的最安全的保障,也是促使极权者更加专横的兴奋剂。“恐怖”是极权者奴役人民、巩固自身权力的大棒,民众因恐惧而采取的妥协依从,相当于饮鸩止渴,会不断加剧自身处境的恶化。因此,群众的妥协,会积极地推动极权的建立。
2.宣传与意识形态
“在极权主义国家里,宣传和恐怖相辅相成……凡在极权主义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地方,它就用灌输代替宣传,使用暴力与其说是恐吓民众(只有在初期阶段,当政治反对派仍然存在时,才这样做),不如说是为了经常是实现其意识形态教条和谎言。⑨”包含意识形态的宣传不断对民众进行训导、灌输,一方面用这种手段丑化敌人与敌对势力,另一方面创造一个虚假的世界,描绘美好现实与更加美好的未来,以消解民众的不满与怀疑。
拿破仑及尖嗓对动物们不断灌输对斯诺鲍的污蔑以及对拿破仑的忠诚,拿破仑他们也不断制造数据,即使食物不断减少,他们也用数字证明生活水平仍然不断在改善提高。通过持续的、不断升级的宣传,群众或被打压成为众矢之的,或被蒙蔽成为案上鱼肉,甚者,被蛊惑,成为充满激情而且疯狂的爪牙。
3.政策变换与身份确认
乔治奥威尔在《文学与极权主义》中说,“极权主义国家的特点是,它虽然控制着思想,它并不固定思想。它确实不容置疑的教条,但是逐日修改。它需要教条,因为它需要臣民的绝对服从,但它不能避免变化民众心理,因为这是权力政治的需要。”
不断变化的政策与指令成为了统治层应对不断变化的当下的手段,而且强调自己始终是绝对正确的。《动物农场》中拿破仑不断修改“七诫”,与其他人类农场的外交政策也不断变换体现了这点。
而对民众来说,不断变化的政策,即是对自己的规训与要求,自己必须要适应、应对,否则,即会被“区别”对待,而最安全的方法就是站在不变的神圣的“革命”一边。因此,民众就不表明自己的革命性,自己的忠诚度。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布莱克上尉策划组织的宣誓效忠运动,官兵即使要吃饭、执行飞行任务也要履行数道程序,却不敢反对。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横行的“麦卡锡主义”,即是打着热爱美国的旗号,打击共产主义,弱势的民众在此大潮中只能以最爱国的姿态才可以存身。
而民众的对“革命”名义的趋附,很容易就会更直白、更直接、更迫切地转向对领袖的表忠心、唱赞歌,形成个人崇拜。所以,个人崇拜也不一定有领袖的有意指示,民众也会出于明哲保身而自觉地、主动地,甚至出于个人的野心而竞相为之。小说中拿破仑各方面的特权待遇不断提高,并被冠以各种肉麻的称号,很说明问题。
三、对待未来
理想社会、乌托邦是任何新制度创生时为其拥护者所许诺、规划的,而政权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理想社会。但是政权也是在过去、当下不断演变的,其对未来的构想也要靠政权的自身建设及群众监督来保证实施。然而,在领导层的野心的作祟下,加以体制的保护,政权会走向极权,不断变质,民众会被底层化、边缘化。所以,“未来”只会依照当权者的也新发展,除非民众的力量团结起来,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动物农场》最后描写的是曾经的以及现在的当权者的联欢盛宴,动物农场的统治层,猪们与人类和解了,动物们“无法分清哪些是人,哪是猪了。”
而其他代表群众的动物,象征革命的最坚定拥护者、最良善大众的公马博克瑟(Boxer)在被榨干最后一丝力气之后没有享受到被许诺的老年福利生活,被拿破仑与人类交换了香槟,送去屠宰了,博克瑟被出卖,被自己信任奉献的领袖、事业出卖了,被当作商品货物出卖交换了,被出卖给自己革命的敌人、旧时的压迫者——人类!象征明哲保身知识分子的驴子本杰明(Benjamin)自始至终有的只是怀疑。象征普通民众的母马克洛弗(Clover)剩下的就是衰老和迷茫……
极权社会虽然权力集中民众心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团结是不存在的,极权者与民众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断崖,民众虽在同一铁幕的遮蔽压迫之下,但是他们本身处于不同的水平,思想、心理因极端的环境更是变得相互之间不易信任与联合,也是离散的。因此,极权导致的整齐划一只是如同制服一般统一的外壳;极权只是属于极权者对下层的强大,而不一定是整个国家对外的强大。极权形成时,民众屈居其下,被压迫在一处;但当极权崩塌时,一直压抑的不满、冤屈、耻辱、愤怒等等都会喷发出来,再也没有人会相信、追随曾经的理想了,即使那理想过去只是被利用了,其本质与前景仍旧是美好的。看看苏联就知道了。
这个世界上,极权会终结吗?奥威尔在《动物农场》中没有为读者指明道路,在《一九八四》中更是展现了极权社会的无比强大的力量,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是,这才是一个真正作家的品质吧,揭露真相是他的职责,但是思考感悟就要由读者自身来完成了。阿伦特看重群众在极权建立过程中的角色,那么相应的,当极权国家被其真正主人掌握的时候,就是极权终结的时候吧论文发表。
通过对小说中,极权者与群众在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话语中各自的行为与反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拿破仑背叛革命,不断采取恐怖及宣传手段来加强专政,最终退变为彻底的剥削者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亦即极权的建立过程。整部小说虽有具体所指,但其又有所寓,所以,这一极权过程的描写就获得了更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动物农场》对极权的揭露,带给读者一种启蒙与觉悟,它让读者看清真相,看起来,此举无形也无力,但是当人民看清真相的时侯,人民将无所畏惧:真相团结人民,真理引导人民。或如索尔仁尼琴在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上的领奖演说所言,那同样也是一种传达,“它们能够超出语言、习惯、社会结构的区别而将一个民族许多个十年的严苛的民族磨练传达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民族,甚至使一个民族免于走一条不必要的,或者错误的,或者甚至灾难的过程,从而使人类历史少走弯路。”⑩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注 释
①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80749.htm?fr=ala0_1_1#5,2009年12月25日前引用。
②manor民众心理,有“庄园,庄园领地”的意思,同时,它含有“man”这一词根,给人以曼纳农场属于人类所有的意味,正和人类与对动物相对的情节。
③其内容为:凡用两条腿走路的都是敌人。凡用四条腿走路或者有翅膀的都是朋友。一切动物都不许穿衣服。一切动物都不许睡床铺。一切动物都不许喝酒。一切动物都不许杀害其他动物。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
摘自《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英】乔治·奥威尔著,董乐山、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322页。
④小说中的所有动物都拟人化,其人称皆依照人类的性别人称,如拿破仑的第三人称代词为“he”,因此,翻译者都将指称动物们的“they”译为“他们”而非“它们”。
⑤⑥【英】乔治·奥威尔著,董乐山、傅惟慈译:《一九八四·动物农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44、245页。
⑦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348be0100f3ah.html,2009年12月25日前引用。
⑧【加拿大】菲利普·加森著,刘佳林译:《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194页。
⑨【美】汉娜·阿伦特著,林骧华译:《极权主义的起源》,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6月北京第1版,第341-342页。
⑩引自http://book.hexun.com/2008-08-04/107897193_4.html,2009年12月25日前引用。
字数统计:约6300字
姓名:陈雷
出生年月:1986年11月
性别:男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