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文旨从希腊神话和圣经神话原型的角度来解读小说。它以盖茨比为原型。
关键词:希腊神话,圣经神话,原型
一 引言
菲茨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一员,“在美国现代小说家中,他是仅次于福克纳和海明威的第三号人物”(吴建国, 2002: 194)。一战后,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时期,年轻的一代抛开了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再现了这个疯狂年代的真实面貌,它以盖茨比为原型,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反映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主题,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焦虑,从而具有了神话的高度与内涵。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部有关爱情、理想主义及幻灭的小说,然而作者通过盖茨比这一形象揭示出物质财富完全不能帮助实现人生理想,盖茨比所笃信的“美国梦想”与“美好未来”是虚无飘渺的,与现实格格不入。盖茨比“一生的遭遇正是美国二十年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吴建国, 2002: 185)。大多数学者分析小说中美国梦的主题,主要人物盖茨比的圣经原型,还有学者提出小说中故事的结局折射出了作者的宿命论。本文旨从希腊神话和圣经神话原型的角度来解读小说,表明主人公对梦想和执著追求的精神是人类希望的源泉,再生的企盼,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诺斯洛普·弗莱认为圣经神话,文学总的来说是“移位”的神话,神的诞生、历险、胜利、受难、死亡直到复活,已包括了文学的一切故事 (Frye, 1957: 110)。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认为,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神话意识,都具有超人的想像力和利用原始的意象来表达其经验和感受的能力。“艺术家常常借助素材的性质,借助神话使他们的经验以最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 (荣格, 1986: 167)。菲茨杰拉德很自然地将神话精神植入作品,大大深化了文本的意蕴,使其超越了具体时空的局限,从而把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引向广阔的绵亘久远的历史空间。
二 神话的场景
笙歌达旦的狂欢盛宴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最引人注目了。在盖茨比的花园里,人们穿着奇装异服,打扮得争奇斗艳,合着黄色鸡尾酒会音乐,像飞蛾般在笑语,在香槟和繁星中来来往往,个个酩酊大醉,肆意放纵,俨然一幅古希腊酒神崇拜仪式的狂欢图毕业论文格式。菲茨杰拉德笔下的豪华宴会与古希腊酒神狂欢仪式相仿,但它们已和远古的狂欢精神相去甚远。如果说酒神崇拜仪式那迷醉状态下的放浪形骸的狂欢,展示了卸去文化面具后人的自然形态和生命本原,那么盖茨比酒会上的男男女女则无异于戴着面具跳舞:亲热的外表下隐藏着自私与冷漠,欢快的笑声背后蔓延着流言蜚语。如果说希腊人的狂欢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现世生活的肯定,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包含了给人艺术般享受的审美情趣,肉体的放纵伴随着一种精神的陶醉,那么现代人的狂欢则是一种单纯的享乐主义,毫无审美情趣可言,“老头子推着年轻姑娘向后倒退,无止无休地绕着难看的圈子”,“高傲的男女抱在一起按时髦的舞步扭来扭去……” (44)在肆意喧嚣的背后是精神的极度空虚。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的旨趣就在于两极对立的形成,它是现实社会矛盾的空想中的解决办法。(Slotkin,1985:1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没有给现代人带来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人们开始笃信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观点,以及随之来而的传统伦理规范、理性正义、秩序原则的现代“荒原”。由此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分离。现代人在价值世界的失衡中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于是便有人在狂欢中尽情地放逐自我。然而一些真正的觉醒者却流露出忧郁,在转身的回眸之中开始了他们的追问与反思。
二 神话原型
理查德·斯劳特金把神话界定为来源于历史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许多代讲述已经获得一种对于产生它们的社会的文化活动极其重要的象征性作用。”(Slotkin,1985:16) 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也与神话——圣经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盖茨比原本是农民家庭的穷孩子圣经神话,父母给她取名为詹姆斯·盖茨,因一心想出人头地,便在十七岁那年自行更名为杰伊·盖茨比。这个名字在他看来意味着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为了使自己由农民的儿子变为“上帝的儿子”,盖茨比起初投靠于一个名叫但恩·康迪的百万富翁,成为第二个但恩·康迪便是他的人生目标。后来遇上他“所见过的第一个‘美丽’的姑娘,”对他来说,黛西不是因其外表而美丽,而是她所处的那个社会使她显得“美丽”。他爱上了黛西,并将自己的理想与其结合起来,跻身于黛西所处的社会并成为其中一员是他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理想,盖茨比忍痛割爱离开黛西去国外投身战争,希望战争结束之后能带着荣誉和财富归来与黛西喜结良缘,从而实现自己进入上层社会的理想。但事与愿违,黛西出乎盖茨比所料嫁给了汤姆。从国外回来,盖茨比身无分文,穷困潦倒,偶然落入黑社会,在黑社会头目沃尔夫希尔姆的“培养”下,靠贩卖私酒而大发横财。他不惜高价购置了豪华别墅,大办舞会,诱使黛西再次出现,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夙愿。
但是,对盖茨比来说,改变社会地位和身份并不是“上帝的儿子”这一观念的真实含义,自始至终为上帝效劳才是真正的“上帝的儿子”。为上帝效劳就是要在人间替上帝行善。上帝教导人们要行善,行善就是要讲道德。(122)他在豪华别墅里奢侈地举办大型舞会,但从不计较谁来参加舞会,因为赴会的人从来都“不是被邀请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来的”。他以诚实对待黛西,以真心爱着她;但黛西爱的却是他的钱,而不是由于他诚实。即使如此,他对黛西真心不改,并视保护她为己任。盖茨比有意放走杀人凶手,将灾难引向自身毕业论文格式。盖茨比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责任感的人,但却生活在一个缺少道德的世界里。他已经饱尝了人间的冷漠与凄凉,深感自己生活的世界已经堕落。他必须由人间回到天堂,由自封的“上帝的儿子”再生为真正的“上帝的儿子”,以便能够真正拯救这个堕落的世界,使其恢复道德和秩序。而要再生,他必须先死亡。因此圣经神话,他自觉地走向了死亡,他的爱情连同他的灵魂和肉体一起死去。
在小说的末尾,小说叙事人卡拉韦回忆起过去,想到盖茨比的海滨住宅昔日人声鼎沸,现今却落寞、凄清,人亡物在,使卡拉韦感伤不已。他在对老友的怀念中几乎下意识地把盖茨比同几百年前来长岛定居的荷兰移民及美国的过去联结并等同起来。这种联结和等同可以看做是盖茨比的一种“复活”。这种“复活”令人忆起耶稣遇难3日后在人间显身的《圣经》故事。(邱云华, 2005:45)盖茨比的生活又具有双重性,这同耶稣的单纯的高贵和理想主义又互相映衬,在客观上便产生出一种出人意料的讽刺意味。这样,作者通过《圣经》的典故,不仅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而且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使读者去反复琢磨和想象,从而收到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
三 结语
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揭开历史奥秘、昭示未来发展的根源所在,是拯救现代工业文明的唯一良方。面对充斥着混乱与喧嚣、孤独与异化的现代社会, 原始人对自然的那种直觉感应,二者间互相渗入、物我不分的和谐状态仿佛来自远古的呼唤, 成为人们心目中一片永恒的绿洲:《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爵士时代的美国为背景,运用神话原型的手法展现了现代人为探求冲出困惑和不解的精神荒原而做出的努力。以深沉的神话意识对现代人们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度审视,并且在揭示人类沉沦与异化处境的同时,寻求人类思想和情感、理智和信仰的结合,展示了人类永恒的理想和获救的希望。
参考文献:
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Essay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P.,1957
F.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