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其它学者对转喻的分类,他们主要是区分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转自李勇忠2005)Ruzide Mendoza将转喻分为高层转喻和低层转喻,低层转喻是指低层转喻指那些在语义激活中利用非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转喻。非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指那些基于个人体验来确立1CM内的成分、属性和关系的规约化的表征,可分为命题转喻和情景转喻。高层转喻直接利用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generic工CMS)进行映射,类属ICM是对许多非类属ICM的概括,也可以分为命题转喻和情景转喻。高层转喻就是语法转喻,它会对语言结构产生影响。
二、国内转喻研究概况
国内转喻研究相对国外来说相对滞后,但随着一些学者的引进吸收,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国内转喻研究过程基本上表现为先引进后结合汉语实际进行研究。免费论文。
1、转喻理论的引进
较早进行转喻引进与研究的是沈家煊。沈家煊(1999)从“的字结构”为切入点,认为语法中的“转指”本质上就是“转喻”,是转喻这种一般的认知方式在语法上的体现,可称之为“语法转喻”。沈家煊的研究吸引了后来很多研究者对转喻理论的关注,学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转喻理论,董成如(2004)、李瑛(2004)、张辉、孙明智(2005) 文旭、叶狂(2006)、 蔡晖(2006)从各个曾面探讨了转喻,在引进转喻理论的同时,深化了对转喻本质的理解。王寅(2007 233)认为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概念域或事件域之中的,人们可以用这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互代。免费论文。此外王寅(2007 250)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兼顾了线性和层级性的分析,同时适用于动态和静态场景。认为转喻主要是基于对各种事件域认知基础上,形成了知识块,储存于大脑之中,因而在思维中不可避免的产生转喻现象。魏在江(2007)、陈香兰、申屠菁(2008)以概念整合理论、理想认知模式、框架等概念为指导模式,论述了转喻与语用推理、转喻与概念整合以及转喻的成因。徐盛恒(2008)认为转喻有自身的逻辑特征。转喻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逻辑特征总体可表述为:分类逻辑意识是转喻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在事物原有分类秩序的基础上,转喻体现了运用分类逻辑的配置与排列的独特形态,有些运用还表现出明显的可能世界逻辑的一些基本特征。
2、结合汉语实际的转喻研究
但更多的学者已把转喻理论运用在语言研究当中。王冬梅(2004)从转喻理论出发探讨了汉语中动词转喻名词现象。王海峰(2004)着重探讨了汉语中构词平面的无标记转指现象,作者从多个层面详细论述了动词转指名词的动因。王霜梅(2005)考查了汉语中定中短语的转喻,刘露营(2007)讨论了显著度和转喻的本质特征及显著度之于名词转喻指称的限制问题。聂亚宁(2008)考查了汉语“吃”的转喻、隐喻认知模式,认为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陈瑜、赵华俊(2008)认为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
有些学者开始注意转喻在语法结构中的表现。李永忠(2005)着重探讨了命题式转喻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李志玲(2006)以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的区分为依据从而区分了以概念为基础的转喻和基于语言形式的转喻。张韧(2007)结合构式语法对转喻进行了探讨,严辰松(2007)探讨了汉语中的双及物结构,认为给与事件可以是一个复杂的事件,有些动词没有与“给与”有关的转移意义,只是表述“给予”的分事件,即前因、后果、方式、途径、目的等。然而这些分事件与整个“给予”事件关系密切,转喻使这些动词得以表述“给予”事件的整体。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语篇和修辞角度对转喻进行了探讨。魏在江(2007)转喻具有明显的语篇衔接功能,孙志农(2007)将转喻机制研究与心理框架理论结合起来为语篇连贯提供较完整的认知解释方案。朱炜(2006)以恒定原则揭示通感隐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陈香兰(2007)认为异形回指理解和联想回指理解都有转喻动机,激活先行词就意味着激活一个与之相关的矩阵域,其次域与之同时激活。孙庆珍(2007)并分析了借代和转喻的运用、认知模型、类别及语用。韩丹(2006)认为包含指称转喻关系的语句中,谓项与其论元之间的语义冲突是标量性的,冲突的大小决定了转喻关系中源域成分和靶域成分的相对突显度。覃胜勇(2007)认为转喻的创造性使用形成一个连续体,从语义到语用构成连续体关系,其区别应是标量的而不是离散的。
三、总结
转喻这一认知现象在国内外众多学者努力之下呈现出勃勃生机,无论从理论深度还是应用广度上与传统语言学下转喻研究相比也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尤其是国内转喻研,虽然起步晚,但汉语研究者在理论引进的同时注意结合本族语进行转喻研究这一趋势是值得肯定的。但相比西方学者的转喻研究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语义、句法、词汇层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某一层面的研究缺乏定量统计,没有更好的揭示转喻对汉语的影响程度,这也是以后我们从事转喻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Taylor,John.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Press,1995
[2]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PeterKoch. Klaus-Uwe Panther& Radden.Metonymy inLanguageand Though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4]AndresBlank. Klaus-Uwe Panther& Radden.Metonymy inLanguageand Though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5]Langacker.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J].Cognitive Lingnistics,1993
[6]YvesPeirsman and Dirk Geeraerts . Metonymyas a prototypical category[J].Cognitive Lingnistics,2006
[7]AndresBlank ,Klaus-Uwe Panther& Radden.Metonymy inLanguageand Though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9
[8]William Croft,D.Alan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沈家煊 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1]王冬梅.动词转指名词的类型及相关解释[J].汉语学习,2004(4)
[12]魏在江.概念整合、语用推理与转喻认知[J].四川外国语学院,2007(1)
[13]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14]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J].外国语 2007 (2)
[15]李勇忠.论语法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16]李勇忠.论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国语,2005(6)
[17]孙志农.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18]朱炜,杜文捷.试论转喻对通感隐喻的阐释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4)
[19]刘露营.显著度与名词转喻指称的限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20]王海峰.现代汉语中无标记转指的认知阐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1)
[21]李志玲.以概念为基础的转喻V5以语言形式为基础的转喻[J].山东外语教学, 2006(4)
[22]陈香兰,周流溪.异形回指和联想回指理解的转喻动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23]韩丹,许宁云.指称转喻的回指照应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2)
[24]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J].外国语,2007(2)
[25]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6)
[26]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27]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
[28]覃胜勇.转喻与语义州吾用之间的连续体[J].广州大学学报,2007(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