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俄狄浦斯情结用以指代儿子弑父娶母的欲望。在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中,由于母爱的缺失和父权的消亡,俄狄浦斯情结呈现出特有的变化,如寻找母爱的替代品、取代父亲的地位或者将兄弟视为情敌。本文试图分析艾迪四个儿子的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对《我弥留之际》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特殊性加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俄狄浦斯情结
 

一.引言

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的故事中创造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用来指儿子对母亲乱伦的欲望。他指出3-6岁的男孩,会成为自己“母亲的情人”,渴望占有母亲并取代父亲的位置。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指出俄狄浦斯情结还有各种变体,归结起来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儿子把母亲当做自己的情人并渴望得到她的垂青;另一方面,父亲或者母爱获得者会被儿子视为必须摆脱的情敌。

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描写了儿子对母亲的欲望以及他们想要取代情敌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母爱的缺失和父权的消亡使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艾迪·本德伦没有给儿子正常的母爱。母爱的缺失导致了本德伦家四个兄弟中,除了达尔外的其他三个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并试图占有“母爱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安斯本德伦的自私和懒惰导致父权的消亡,他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因此本德伦兄弟的弑父愿望向两个方向发生了转变:有的取代了父亲的地位,有的将兄弟视为情敌,引发兄弟间的争执。

二.卡什

由于得不到母爱,卡什把做木工活和棺材作为母爱的替代品,来满足自己对母爱的渴望。他对母亲的爱转化为对木工活的热爱。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木工活,他可以倾注情感,满足自己获得母爱的需求。

他对母亲的爱表现在他对棺材的制作一丝不苟。在艾迪最后的日子里,他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棺材的制作上,努力让艾迪满意。在他的第一段独白中,他用极为夸张的口吻逐一列举了十三条原因解释为什么把棺材做成斜边相交的。在瓦达曼给棺材钻孔之后,他又花了一个钟头修补棺材,“好像它是一件玻璃”。然而,对于母亲的死,卡什没有表现出情感的波动。他只是“看着她的脸……转身走出没看爹一眼。接着锯子开始响起来……”。在送葬的途中,卡什为了从大水中救出棺材,再次弄断了腿。卡迪坎纳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看到卡什如此投入的制作和运送棺材,让人不禁质疑他是不是忘了棺材里装的是谁。除非棺材之于他正如马之于朱厄尔,鱼之于瓦达曼,都是替代物。”

因为安斯的无能,卡什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另一面转化为取代父亲的地位。他也证明了自己比安斯优秀,或者替代了安斯。在艾迪死后,与杜威·德尔的痛哭,瓦达曼的震惊以及安斯的漠然不同,卡什表现得“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他的表现更冷静,从某种程度上甚至扮演了父亲的角色。在过河的时候,也总是卡什替代安斯扮演了团队组织者的角色,而安斯却走过快被淹没的桥,避开的汹涌的洪水。

三.朱厄尔

尽管他是艾迪最疼爱的孩子,但是由于艾迪病态的母爱,朱厄尔还是需要现实世界中寻找母爱的替代物。他对母亲的渴望转移到其替代物——马的身上。朱厄尔也深深爱着艾迪。他总是竭力否认艾迪奄奄一息的事实。当达尔说艾迪撑不到他们回来时,他总是制止达尔:“妈还没病到那样”。另外,他总是避免提及“棺材”一词:“它躺在那里,看着卡什锯那个该死的……他没有说出那个字眼。就像一个孩子在黑暗里为了壮胆,吓着自己”。在去杰克逊的路上,朱厄尔救了艾迪两次。他单枪匹马救艾迪于水火,正如艾迪所相信的那样:“他是我的十字架也是我的拯救者”

朱厄尔是艾迪唯一疼爱的孩子,然而艾迪的爱是以一种不正常的方式表达的,朱厄尔“挨打和得到的疼爱都是最多”。这种扭曲的母爱促使朱厄尔寻找替代物来满足对母爱的渴求。发表论文,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俄狄浦斯情结。朱厄尔和他的马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替代了他对母爱的需求。正如达尔所说的:“朱厄尔的妈妈是一匹马”。他爱马,同时也对马拳脚相加,把马当成了母亲的替代品,对马的完全占有,满足了他对母亲的欲望。他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投射在马上,把马称作“最甜蜜的狗娘养的”。发表论文,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俄狄浦斯情结。他时而爱抚马,时而又对马拳打脚踢打到它服服帖帖,这些都表现出他对母亲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另一方面,除了对母亲和马表现出惊人的热情之外,独占母亲的欲望,促使朱厄尔对其他人表现出极度的仇视。通过他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世界充满暴戾的情感。他希望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以便和艾迪单独呆在一起。这表现出他对于母亲不同寻常的情感。他对于其他可能占有母亲人的仇视表现在他的想象中:“就让我和她两人在一座高山坡上我来推动石头去砸他们的脸……一直到她感到清净为止。发表论文,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俄狄浦斯情结。”

四.瓦达曼

瓦达曼是艾迪为了补偿从安斯那里抢走的孩子而生的。和卡什、朱厄尔不同,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表现为对母亲之死的震惊和拒绝。

艾迪死后,瓦达曼“站在爹的腿后……嘴大张着”。他认为是皮德宝大夫杀死了艾迪,瓦达曼冲到马厩痛打大夫的马作为报复。“我感到地板的颤动……他杀了她……”为了让艾迪能够在棺材里呼吸,他在棺材盖子上钻了孔。发表论文,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俄狄浦斯情结。之后瓦达曼把鱼和艾迪联系在了一起,鱼成了艾迪的替代物。他并不认为艾迪在棺材里。他说:“妈闻起来不是那样,我妈是一条鱼。”这种替代物最终帮助瓦达曼度过了失去母亲的艰难时期。

五.达尔

艾迪没有给予孩子们正常的母爱,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可以控制的母爱替代物。卡什的木工活或棺材、朱厄尔的马、瓦达曼的鱼都是如此。这些替代物帮助他们满足了对母爱的需求,度过了失去母亲的难关。发表论文,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俄狄浦斯情结。

达尔的情况却是个例外。他在出生之前就被艾迪拒绝了。正如达尔在自己的独白中说到的那样:“我不能爱自己的母亲,因为我没有母亲”。 达尔既得不到母爱也没有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母爱的替代物来舒缓自己压抑的心理。所以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他对艾迪又爱又恨;另一方面出于对最受艾迪宠爱的儿子朱厄尔的嫉妒,他和朱厄尔的关系非常紧张。

达尔对艾迪的矛盾情感表现为他刻意的表现出对艾迪的漠不关心。在小说的开头,他有意避免提及自己和艾迪的关系。他很少叫艾迪“妈”,而是直呼其名,仿佛她是个陌生人或者至多不过是个认识的人而已。发表论文,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俄狄浦斯情结。他也曾用讽刺的口吻谈到她的棺材。当朱厄尔再次从火中救出艾迪的棺材的时候,达尔却在一边暗自冷笑。

然而这些并不能说明他对艾迪毫无母子之情,相反的,艾迪之死对他是巨大的打击。在送货的路上,达尔为病入膏肓的母亲深感困扰,在他的眼中:太阳“像一只血红的蛋……眼睛里看到的是不祥之兆,鼻子里闻到的是带磺臭的闪电气息。”而在皮保迪大夫的眼中,这同一轮太阳却是“落到一排乌云后面去了…..仿佛有人在云堆后面倒了一车未燃尽的煤渣” 。相比之下不难发现,达尔眼中的景象充满了恐怖的死亡的意象。

送葬途中达尔的第一次大笑也是达尔俄狄浦斯情结的又一例证。看到朱厄尔“跳上了马”,而没有像艾迪叮嘱的那样坐在放棺材的大车上,“达尔开始大笑”,只有在这一刻,达尔才感到了自己的胜利:艾迪就在他的脚下,离自己比朱厄尔近得多。他最终占有了母亲,赢得了她,胜过了朱厄尔。

除了对艾迪的矛盾情感之外,达尔对朱厄尔还有着难以遏制的嫉妒。由于朱厄尔是艾迪最喜欢的孩子,达尔想方设法报复朱厄尔。他冷静的观察朱厄尔的一言一行,然后残忍的折磨他。在达尔的十九段独白中,有十六段关于朱厄尔。朱厄尔的言行以及艾迪对朱厄尔的偏爱无时无刻不在他的关注之下。在第一章,当达尔和朱厄尔走过棉花仓的时候,我们始终能看到这种精确的距离描述:从一开始的“在我后面15英尺”,到后来的“在我前面15英尺”再到最后的“在我前面5英尺”,从他使用“精确的、几何的和数学的术语”,对空间距离进行反复的强调中,可以看出他心理上对朱厄尔的疏离。

同时,他孜孜不倦的侮辱艾迪,暗示艾迪和牧师私通一事、朱厄尔的私生子身份、以及朱厄尔用马来替代母亲满足获得母爱的欲望,借此伤害朱厄尔。在去杰克逊途中,他问朱厄尔:“你是谁的儿子,你妈是匹马,你爹是谁?”在艾迪弥留之际,他劝说安斯让自己和朱厄尔去送货,途中他又用此事反复折磨朱厄尔:“朱厄尔,你知道艾迪·本德伦要死了么?”达尔用这些话折磨朱厄尔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但是他却在享受复仇的快乐。

六.结语

统观本德伦兄弟,我们应该注意到母爱的缺失和父权的消亡。这导致了本德伦兄弟的恋母情结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卡什用木匠活作为母亲的替代物,并且取代了安斯成为家庭实际上的组织者。朱厄尔用马作为母亲的替代物,由于他的私生子身份,他的弑父倾向表现为一种扩大的,摆脱母亲外其他所有人的愿望。瓦达曼作为一个低能儿并没有表现出攻击性,他的恋母情结主要表现为对失去母亲的震惊和拒绝。达尔则有扭曲的态度。一方面由于他是被艾迪拒绝的孩子,他对艾迪的爱一直以侮辱和漠视扭曲的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他对最受母亲宠爱的朱厄尔表现出极度的仇视,通过打击朱厄尔来进行报复。


参考文献:
[1]Bassett,JohnEarl.VisionandRevisions:EssaysonFaulkner.WestCornwall,CT:LocustHillPress,1989.
[2]Faulkner,William.AsILayDying.NewYork:RandomHouse,1957.
[3]Freud,Sigmund.InterpretationofDream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98.
[4]Freud,Sigmund.TotemandTaboo.London:HogarthPress,1953.
[5]Kartiganer,Donald.FaulknerinCulturalContext.Jackson:UniversityPressofMississippi,1997
[6]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析《思凡》的艺术特征
下一篇论文:浅析动画角色的塑造——性格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