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是生命的深刻缺憾,这种缺憾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尤其是人间亲情,血浓于水,自从有了生命自觉,人们就有了大量的描写骨肉之别的别离文学的创作。在重孝亲、敬人伦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种别离比之其它几种类型的别离更具浓重的感伤色彩,会令人感到份外的揪心裂肺。
关键词:骨肉之别,哀伤沉郁,情谊
 

人间亲情,血浓于水。所谓骨肉之别,意味着别离的双方有着与生俱来且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一旦辞亲远游,虽可以让一些人实现事君道、荣亲义的梦想,但从根本上说这与植根于农耕经济的血缘伦理情感是相冲突的。故而,在重孝亲、敬人伦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种别离更具浓重的感伤色彩,会令人感到份外的揪心裂肺。

一般来说,这种骨肉之别大致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母子(包括母女、父子、父女)之别,如何逊《见征人分别》、孟郊《游子吟》、陆次云《出门二首》之一、高其倬《行役晓发》,这类别离因为别离的双方是一种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正所谓舐犊情深、孺慕情浓,所以其中的感情往往多以哀伤愁苦为主;而另一类的别离则是兄弟(包括兄妹、姐弟、姐妹)之别,如曹丕《见挽船上兄弟辞别诗》、七岁女《送兄》、韦承庆《南行别弟》、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府》、袁宏道《出燕别大哥三哥》,别离的双方是一种平辈关系,且不仅有血缘的牵系,更可贵的是,他们之间还有一种心灵上的共鸣,是兄弟但更是知已。作者往往将别离之情与家国兴亡,身世遭遇密切联系使作品中虽也有哀苦之音,但更多的还是沉郁之声、悲凉之感。

我们先来看母子之别: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已。

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乘隔,不忍与之辞。论文大全。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觑欷,行路亦呜咽……

——蔡琰《悲愤诗》

蔡琰,字文姬,一个命运多舛的才女,在她面前横亘着一个痛苦的选择:“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要归汉,必弃子,且“存亡永乖隔”永远得割断母子关系,“生离”就是“死别”,又怎能让人忍心率尔独去呢?!如果说孩子们是懵懂不知世事,也许还会将这哀伤减低几分,可是更让作者悲痛欲绝的是自己的孩子竟是那样懂事,抱颈泣问“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句句皆是血泪之语,即使是无知的车马也为此而“踟蹶”不前了。难怪《胡笳十八拍》中会这样唱“……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归乡带给文姬的虽有无限的希望,但更多的是永远无法消弥的伤痛。

这是一位母亲笔下的母子之别,诗中包含了女性特有的纤细、柔弱,字字血泪,如泣如述,直让人伤心断肠。作为别离的另一方,我们再来看看,在儿子的笔下,母子之别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搴帷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仲则《别老母》

黄仲则名景仁,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该诗写于乾隆三十六年,是诗人别老母赴安徽时所作。生计窘迫、无可奈何,沉痛心情、溢于言表。“行子肠断,自感凄恻”,伤心恨我未成名,一介寒士,家徒四壁,无以奉养老母,一双泪眼,愧见慈母;老母茕茕子立,对游子目不转睛,仿佛要把游子看透,似乎这就是最后一眼,这种决别的心情,令人心酸难禁,老人以生离作死别,怎能不令游子“意夺神骇,心惊骨折”!“此时有子不如无”一句悖语,将作者无法用常言表达出来的哀伤、沉痛心情尽显无疑,痛心疾首摧彻中肠。所以,即使是在男儿笔下,骨肉别离的哀伤、愁苦也决不减少半分。

再来看兄弟之别,在兄弟之别中也有尽抒哀伤愁苦之情的作品,但是与母子之别相比,它仍显沉郁、通达一些。以下几篇作品,其中虽有哀伤,但并未沉溺于儿女私情而不可自拔,具有一种“哀而不伤”的基调,因此在主题表达上比母子之别要来得深刻一些: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绿树听鹈鹕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染、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柳宗元的这首《别舍弟宗一》作于他被贬柳州的第二年,诗人怨愤深沉的感慨和依依惜别的真挚亲情相互交织构成全诗。论文大全。柳宗元毕竟是血肉之躯,他心中的郁结也需要渲泄,他的感情也要有人理解,本来心照不宣的事情便成了临别的话题,一一倾吐,至亲情谊怠显无疑。这首诗伤别离与悲迁谪兼而有之,前怨后悲,有张有弛,写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一些送别之作,往往因一味渲泄别情而显得粘滞阻塞,浓得化不开,可柳宗元在志思蓄愤,感荡心灵之后,并不一味的追求幽怨愁苦,满纸凄迷,恰到好处的掌握了情感渲泄的节奏,读来自有一番“感动激发人意”的至味(《古典别离诗词欣赏》)。与前首作品相比,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显得有点奇特了:开头一口气举了三种鸟的叫声,接着又罗列了五个典故,都与“别弟”这个题意不甚相关。但其中的“算未抵、从间离别”“谁共我、醉明月”又别是一番气度,一番格局。其实,词以三种鸟声起兴:鹈鹕,“恐鹈鹕 之先鸣兮,使夫白草为之不芳”(屈原《离骚》);鹧鸪,“不是伤情即断魂”(白居易《山鹧鸪》)杜鹃,鸣声都是“不如归去”。春归花谢,未以伤春,兄弟远离,复又伤别,再加上一腔热血,报国无门,一声声的鸟呜为全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论文大全。王昭君出塞、陈皇后失宠、庄姜送归妾、李陵别苏武、易水辞荆轲,连用五事,无一不是现实图景的折射。前三事影射北宋失国,后二事暗指南宋偏安。引用五事,将个人身世于国家兴亡合为一体,是人格、性情、怀抱、感喟的真情流露。“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流血终夜自不待言了,一句悲怆之语力贯全词直透纸背。随后跌出“谁共我、醉明月?”词人在一番铺陈之后,力挽千钧、猛然收缩。茂嘉于词人而言不仅是兄弟更是同心知已。可如今,知已远去,此后天各一方、赤胆忠心,唯日月可共鉴。突然而起,戛然又止,然余音袅袅,情意绵延。本词一改“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儿女情长之旧貌,放眼国家民族,借古言今,于豪放之宫,更多遒劲、苍郁、悲凉,跳跃动荡,生别愁之另一生面!

即使辞亲远游, 可以让一些人实现事君道、荣亲义的梦想,但骨肉别离的双方有着与生俱来且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且从根本上说这与植根于农耕经济的血缘伦理情感是相冲突的。人间亲情,血浓于水,因此,在重孝亲、敬人伦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种别离更具浓重的感伤色彩,也更令人感到份外的揪心裂肺。


[参考文献]
[1]白晓朗、黄林妹评注《离别在今霄—唐人送别诗百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第一次印刷.
[2]唐圭璋《唐宋词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6月北京第三次印刷.
[3]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北京第16次印刷.
[4]张盛荣、王晓祥选注《古今怀乡思亲诗词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印刷.
[5]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第四次印刷.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二次,印刷.
[7]刘国琐《心态与诗歌创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印刷.
[8]章楚藩《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印刷.
[9]《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印刷.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力比多概念与荣格之反叛
下一篇论文:鲁南刺绣鞋垫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