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也开创了谱牒文化发展的全新时期,现代谱牒的发展具有不同于传统谱牒时期的新特点。
1)现代谱牒被赋予新的内涵
现代谱牒,去除了传统谱牒中关于封建礼教方面的糟粕,如摒弃传统谱牒中“女不入谱”所体现的男权意识,奉行男女平等,女子不仅入谱,并且被纳入排行字辈中,凡子女及其配偶,女子婚嫁后的后裔(不论男女),因血缘关系和准血缘关系,均同时载入家谱世系,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业绩,一律同等对待,维护妇女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现代谱牒,继承了传统谱牒中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内涵和尊祖敬宗、忠孝仁义的道德精髓,并赋予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积极、向上的品德追求和人文精神。现代谱牒对于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搭建良好的家庭、事业、社会的关系,衍续家的关爱和亲情文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谱牒,是对往生者的追忆、对有生者的祝福、对未生者的祈愿。
从小处,现代谱牒中传承与弘扬的“正心、修身、齐家”的规训对个人及家庭都有勉励及修正作用;揽大处,现代谱牒,不仅是中华灿烂历史和文化的浓缩,也是华夏儿女赖以依存的脉络根源。
2)现代谱牒的体例和形式革新
现代谱牒坚持重事实、少评议,详今事、略古人,存精华、去糟粕,求新意、避冗长,力求真实性、客观性、开创性、可读性和视觉性。
现代谱牒的特色创新在于,依托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将当代影像技术,即照片图像、影视动画功能融入到谱牒中,形成图、文、声、影并茂的互动视觉效果。合书、图、声、影、史、表、志为一体,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谱牒不再局限在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同时让子孙后代不仅能够通过文字了解先辈们的生平情况,同时还能通过照片和影视看见他们的音容笑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促使一些新的变化产生。“数字化谱牒”出现,使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谱牒”和传统纸质的实体谱牒双轨并存;“姓氏网站”不断诞生,使谱牒在网上的“动态更新”和在网上浏览已成为新时尚。由此看来,用计算机网络汇总“炎黄子孙的脉络”不仅有了可能性,还有了可行性。谱牒文献的新时期——数字化时代已然来临。
3)现代谱牒对于维系祖国统一的特殊意义
“家之有谱,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如今,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近几十年,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和西方的华人社会中,寻根、认宗、组织宗亲会、兴修家谱已成为一股潮流,并且还有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迹象,其中尤以台湾最为活跃。据1987年台湾省各姓历史渊源发展研究会出版的《台湾区族谱目录》记载,大约有各种类型的谱牒资料10600余种。
台湾谱牒文化的繁荣对于增强他们对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华人的宗亲脉络、血缘渊源可以在谱牒中得到证明。
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到阔别了50多年的故乡——湘潭县射埠镇巨鱼村,祭拜曾祖父宁炳生、祖父宋德明和祖母文氏的墓地。在宋楚瑜到湘潭之前,湘潭乡亲通过媒体展示了印于1941年的《湘潭昭山宋代族谱》。这一族谱证实宋楚瑜系湘潭昭山宋氏的第三十二代传人。该谱清晰地记载:湘潭昭山宋氏原世居安徽,至元代,始祖宋文学携三子移居湘潭,从此世代相传。祖源炎黄的明确史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谱牒档案在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回大陆寻根问祖时的独特作用。谱牒维系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家族,更是一个大民族。
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谱牒,是我国悠久历史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从周代到今天,编修谱牒绵亘数千年,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续修、新修的谱牒,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人口变迁、民族发展、民情风俗、人物生平、地方史志等良好的档案史料,而且谱牒中的族规家法中所遵从的尊老爱幼、努力进取、睦邻友善的传统美德,也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注释
①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②王鹤鸣:《从家谱看炎黄子孙的寻根情结》,文汇报,2006-2-26第6版
③郑樵:《通志·氏族略序》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