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这个农民出身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他的心灵世界的波澜,他的心灵上的每一次撞击,常常会引起我们深切的共鸣。在这个不断追寻,奋斗着的年轻人身上,我们会得到许多关于人生的有益启示。“是的,孙少平不一定是年轻人的榜样,却肯定是年轻人的朋友。即使是对于已经告别了青年时代的读者来说,这个人的生活道路也会唤起他们异常亲切的回忆。”[9]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幅员辽阔,农村人口又如此众多的国家来说,到处都有像孙少平这样从农村中成长起来有打着城市烙印的,有着城乡混合型的精神气质的人。因此,孙少平的典型性,甚至会比孙少安更广泛一些,他的奋斗史也更能引起我们精神上的共鸣。
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孙少平是个为每顿饭必须到食堂领两个黒馍,连一份丙菜都买不起的贫穷,寒酸而又自卑的学生,但不久便从饥饿,贫寒,孤独的煎熬中挺立起来。是什么,让他摆脱了外在的物质上的折磨呢?是书籍!“是的,他除过一天几个黑高粱面馍以外,在有什么呢?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并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10]各种各样的书“给孙少平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也打开了他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在双水村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即使为了生存不断的奔波,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在黄原揽工的那段日子,无论白天多么劳累,肉体受到多大的煎熬,到了晚上,他依旧会看书。“从表面上看,他目前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原来的他了。他本质上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竭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生的阶层。”「[11]莱伯尼兹有句名言“现在怀着未来的身孕,压着过去的负担。”孙少平生活在一个既定的难以冲破的生存链上,他的出身,家庭背景以及足下的土地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幸的是他喜爱读书,知识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远方的“天窗”,使着他在精神层次上远离了自己的既定的生存轨道,使他不断的滋生出要追求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和更丰富的精神需求的强烈愿望。
高中毕业时,他的“精神导师”田晓霞曾打趣地说,“希望你高中毕业后别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垲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木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齿也不刷,书都扯了糊了粮食囤……”「12」孙少平答道:“我不会变成你描绘的那种形象。你不知道,我心里很痛苦,不知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越远越好…我不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挖金子发财。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攒着一股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不断地走啊走……或者什么地方失火了,没人敢去救,让我冲进去,当下烧死都可以……我回到家里,当然也为少吃没穿熬煎,但我想,就是有吃有穿了,我还会熬煎的。”「13」这就是他精神放逐,不断追寻,不断忍受苦难而又不知疲倦奋斗的始因。精神上的追求远远大于物质上的享受。
孙少平本来可以象他的父辈,他的哥哥那样植根于土地,同他们用一样的眼光去了解人生,看待生活。在双水村待下去,他的生活也许会过的很好。农村实行新的政策后,农民的发展空间逐渐地扩大,并且能干的哥哥办起了砖瓦窑,事业正一步步地向上攀登,也正需要他的帮助。“但强烈的自强自立意识,使他不愿将自己捆绑在黄土地上,人之所以生存,就是为了认识、为了爱、为了愿望,他希望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无论是苦难、光荣、屈辱或是幸福,都想亲自去遭遇、去承受、去创造⋯⋯这种萌发恰是少平面对命运的抗争所作出的表现。”[14]他最终离开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双水村,他要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去,在那里,描绘自己精彩的奋斗蓝图。他的出走,并无发财的动机,完全是精神上的渴求,他竭力要超越自我,踏勘新路。
对于一个一无所有,赤手空拳的农村青年来说,进入城市,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是异常艰难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自我生存的问题。任何时候,孙少平都无法忽略饥饿的袭击,无法超越生存的第一层次。同时,父亲需要他的钱度日,妹妹需要他的钱上学。这样,他的精神追求之上又被紧紧地捆缚在物质层面上,背负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十字架。面对着异常的困难,孙少平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对自我价值目标的追寻,和与日剧增的奋斗意识不断的支撑着他,给予了他强大的力量。他最珍视精神上的收获。对于苦难,他说:“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他应该使我们伟大。”他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这一点他的恋人田晓霞也感受到了,“她看的出来,少平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只有更深邃地理解了生活的人才会在精神上如此的强大。”受难,由最初的生存强迫性变为“内心的要求”。正是由于他对困难有着一种特殊的理解,才使得他一次次经受生活的折磨,向着目标奋斗前进,毫不退缩。孙少平渴望飞翔,渴望独立,渴望挑战。他始终不满足于自身所在的囿小的生活圈子,他要跳出这个圈子,冲破自身的局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正如,他在给妹妹的一封信中所说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又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15」孙少平对自己的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百折不饶的精神,在他朴素的人生哲学里似乎总是“生活在别处”,所以,他不断的出走,从双水村到原西县,从黄原到铜城煤矿,每一处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脚印,传达着孜孜不倦向前走的讯息。
孙少平是一个为“远方的梦”不断追寻,不断放大的追逐者,就像鲁迅小说中的《过客》中的“他”一样,即使前面布满着荆棘,即使前方充满着自己都不知晓得景象,他依然坚韧,顽强地为了自己的理想向前走去。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他奋斗前行的脚步。他有着于连般的野心,“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要冲破自身的狭小的圈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又有着《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似的顽强的意志,面对苦难,从不退缩,“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他不断地使自己的人生向外面的广大世界扩展,不断地使自己的意志,胸襟,素质都得到提高。
孙氏兄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奋斗目标:一个重外在,一个重内在。雷达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在平凡的世界中,两种倾向在作家头脑中无法调和,又无法解脱,便裂变为两个人物:孙少安和孙少平。他们都从传统的基地出发,又是同胞兄弟,不免有共同之处,但他们终究体现着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生活哲学。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倾向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被‘远方的梦’所召唤。「16」无论是重物质追求的孙少安,还是更注重精神上获取的孙少平,他们身上的那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却是一致的。张岱年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易经·卦辞》里也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也一再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前行。孙氏兄弟的奋斗史告诉我们“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这种奋斗精神在当下的社会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奋斗。只有奋斗,我们的人生才不会空虚,空洞,苍白;才不会在我们年老的时候,为我们年轻时的碌碌无为而遗憾。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