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迅猛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地壮大,代表新兴市民思想的进步思想不断地涌现,出现了像王阳明、李贽和袁宏道等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心学”、“童心说”和“性灵说”等进步的思想,打破了儒家文学“劝惩教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泄愤”说便在这一环境下应运而生了。同时,“‘泄愤’说的生成又有封建选官制度及作家个人遭际等重要因素的影响。”[10]
冯梦龙科场失意,到了五十七岁才成为一名贡生。科场的失意,让冯梦龙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因此退而著书。冯梦龙用因果报应的思想来慰藉自己的内心创伤,如在其作《老门生三世报恩》中,塑造了一个知人善用的蒯遇时和知恩图报的鲜于同形象,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在《游酆都胡母迪吟诗》中塑造了一个可怕的地狱空间,来惩处那些奸臣恶相,为人间伸张正义。
第三是神话的思维模式。我国“数不清的创世神话、起源神话、始祖神话、图腾神话等,便是对事物来由的原因以及本源的追溯(为何这样?),而对这些原因及本原的追溯,又导致对自然人文诸种现象的推演(由于这样,所以那样)。”[11]这种因果的神话有因必有果思维模式与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相结合,共同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
“三言”中因果报应思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还有市场和读者心理期待等原因,在这就不在一一列举了。
三
因果报应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简单的因果报应思想。《尚书·商书·伊训篇》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12];《周易·坤·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3];《韩非子·安危》曰:“祸福随善恶”[14]等。道教在其经典《太平经》中提出了“承负”的思想:“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15]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的了“天人感应”学说也有鲜明的因果报应色彩,东汉王充在《论衡.福虚篇》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相信因果报应的情形:“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16]又说“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至,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以为有沈恶伏过,天地罚之,鬼神报之。天地所罚,小大犹发;鬼神所报,远近犹至。”[16]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传布精神解脱的法门,对众生施以宗教关怀的同时,也奉行劝善化俗,起到觉悟的宗教使命,化导众生的伦理基础便是善恶果报。”[17]东晋佛教的领袖人物慧远,结合印度佛教的“业报轮回”学说,并继承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思想,将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体系化和中国化,提出“三报”的理论。慧远的因果报应学说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历代帝王维护统治的宗教手段,而且成为广大普通百姓的精神寄托,同时也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杰出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三言”。“三言”代表了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包含大量的因果报应内容”[18],其受因果报应思想影响之大,在通俗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性。
对于“三言”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学术界几乎众口一词,认为它是封建糟粕、宗教迷信,起到了麻痹人民斗志、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些过激。中国文学有一个教化的传统,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有益于世道,果报小说作家的这种思想倾向则更加的明显。小说家不是皇帝,尽管他们也接受了一些统治阶级的思想,但他们有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对于这些劝善惩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因果报应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它的善恶观念。这种善恶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从“三言”中的果报小说所表现的伦理观念来看,其主要倾向应该是进步的。
参考文献
[1]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 88
[2]冯梦龙.《警世通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87
[3]冯梦龙《喻世明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57 261
[4]王昕.《漫说<三言二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8
[5]刘勇强.《论古代小说因果报应观念的艺术化过程与形态》[J].北京:《文学遗产》2007 1
[6]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3
[7]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69
[8]冯梦龙.《<喻世明言>序》[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
[9]冯梦龙.《<警世通言>序》[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
[10]张振君.《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6
[11]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02
[12]李学勤.《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0,206.
[13]李学勤.《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
[1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198.
[15]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60.
[16]王充.《论衡·福虚篇》[M].长沙:岳麓书社,1992 85 89
[17]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7.
[18]王引萍.《“三言”因果报应与编辑意图论析》[J].固原:《固原师专学报》1998 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