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周易》因其神秘的数术形式,被视为天书,后人或从象数加以推测;又或从义理加以引申。其实,结合象数,《易》之言,能尽意,不信请君看看有关女性的卦爻辞,她几乎囊括了所有后世对女性的评判标准。
论文关键词:女性美,外在美内在美,中正之美
《周易》因其神秘的数术形式,被视为天书,后人或从象数加以推测;又或有认为作《易》者言不尽意,从义理加以引申。其实,结合象数,《易》之言,能尽意,不信请君看看有关女性的卦爻辞,她几乎囊括了所有后世对女性的评判标准。总的说来,《周易》在强调阴阳互补、和谐的同时又崇阳抑阴,如阳居阴位往往能逢凶化吉,阴居阳位则常常因不当位而处境不利,再有就是阴为暗,阳为明,阴无法阳争光;《周易》虽赞赏女性一定范围、程度(婚姻家庭内)的自主权,然其活动范围仅限于私人领域;若女子抛头露面被视为“不吉”,即便是“才女”,也只能充当“贤内助”,在幕后做筹备工作,反对女子从事社会活动;在对待男女的态度上,主张男尊女卑,突出表现在《鼎·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她用类比手法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不主张纳妾(讨小老婆犹如鼎足倒置,是件危险的事);第二,母以子贵(讨小老婆虽然不好,但因生了个儿子,变得“无咎”,就像鼎足倒置虽然危险却利于排除污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男尊女卑。不过,在女子应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周易》也很赞赏女子根据情况适时而变,“变通者,趣时者也。”(《易经·系辞传》)若不知变通,没有才能,固守某种德性,必然走向事情的反面。“两极相通,物极必反”,古人早将这立天、立地、人事之道记载下来,以警后人。具体而言,《周易》关于女性美有几个显著特征:
首先中正之美,关于女性的外在美,是以丰满、朴实、大方、端庄为美:衣着得体、朴实大方,这是妆;脸如满月、面似银盆,这是貌;不苟言笑、庄重威严,这是容。正如《归妹·六五》所称赞的:帝乙嫁女,姐姐的衣饰还不如陪嫁妹妹的好,但她脸如满月,朴实大方,是吉利的象征。这种思想很具代表性,几千年来一直支配着中国人,时至今日,仍然主导着历经贫穷与磨难的上一代人,可以说是落后的农业社会的反映。该卦所称道的朴实大方与《贲》、《节》等所提倡的节俭也相一致,朴实、节俭是老百姓平安过日子的依托,奢侈豪华,即便是帝王也维持不了多久;而丰满不仅意味着健康、生育力强,在一般人眼中,更意味着财富,这在私有财产出现后,是决定是否结亲的重要因素。再则,从《周易》的成书年代看,无论是成于商末还是周初,都是北方经济文化的产物,其所认可的审美观亦然,由于北方特定的地理气候和饮食习惯,典型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女子也不例外,从视觉效应上看,的确与大圆脸比较协调,显得大方又不失女性特有的柔和、温婉之美,而削瘦的瓜子脸与身材小巧的南方人比较协调,至于后来随着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北方逐渐认同并追求南方之美则又另当别论。《周易》还提醒世人,尤其女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注意自己的仪容:庄重、端庄,即便是日常生活也不例外,与其自始至终强调的警惧、节制意一致。外在仪容是内在心理的反映,如果内心谨慎,仪容必定会庄重;仪容端庄也会让人感受其内在的谨慎。《家人》之“九三”言:家人嗃嗃(“恐惧”意),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中国传统的女子总是以端庄为美。不过,与外在美相比,《易》更重女子内在美,后者更重要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女性的内在美,以徳才为重。因为女子唯有发挥其才学、素养,德才兼备,寓徳寓才,方能担当起社会赋予她的相夫教子、“治家” 、“富家”的职责。后世有“国破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说法,“良”、“贤”不止是在德性上对人的要求,更是对有能力者的呼唤。因为只有德才兼备,方能挽救“国破、家贫”的状况,有德无才者恐难胜此重任。这种才德并重的主张,蕴涵着功利主义和男女平等的萌芽。但《易》对女子才德、职责的规定,皆被限制在婚姻家庭中,即私人领域。不过,“利涉大川”的《蛊》卦,不仅探讨了“干父之蛊”,也探讨了“干母之蛊”的方法,可见,《周易》虽不赞成女人在外抛头露面,却不否认德才兼备的妇人在协助夫君处理事务方面所起作用,女子并非都是“头发长,见识短”、一味的盲目服从,《周易》也没有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相反,《周易》很看重女子的能力,有才学的女子是很受人尊崇的。众所周知,在古代,各个领域都有很多非常杰出的女性,如商王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妇好就是集王后、祭司、将领、诸侯于一身,协助夫君统治国家。然据《尚书》的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曾于牧野誓师,借用古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以说明女性不能涉猎公共事务由来已久,以此反对后宫干政,妲己乱政。不错,在迷信盛行的古代,人们很容易将母鸡打鸣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与家庭衰败联系起来,但继而将其与“男主外,女主内”现象相联则是商朝后期的事;在此之前,社会并不禁止女人从事公共事务,其受美誉或讥讽主要是根据其活动所引起的后果、影响而定;否则中正之美,母仪天下的妇好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实际上,周武王的母亲亦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人才,为兴周灭商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受到好评的女子。
第三,关于女子的行为之美,应以柔顺、矜持、娴静为美,不提倡其在社会公共领域活动,避免任何助长阴柔势力的做法。(见《观》、《垢》等卦)赞同“男主外,女主内”,婚姻家庭中的关系和矛盾主要由女性调节,夫妻若想长久维持下去,妻就应谦卑地对待夫。(见《恒》卦)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男子可以主动地追求女子,女子却只能矜持、被动地等待,(见《咸》、《渐》等卦,其卦象为男追女,卦意“吉”)若女子主动追求男方,则不吉利:如卦象为年少的女子勾引年长的男子的《归妹》,卦意是“征凶,无攸利。”卦象为年长的女子诱惑年少的男子的《蛊》,仅从卦名就可看出古人的态度。反过来卦象为年长男子追求年少女子的《随》卦,卦意很好,“元亨利贞”都具备,《大过·九二》则明确将老夫少妻比作枯杨发新芽,看来老夫少妻在中国具有悠久传统。卦象为年少男子追求年长女子的《渐》卦,卦意也很好,“女归吉”。“女大三抱金砖”!总之,女子应矜持地等待,婚嫁应循序渐进。(《渐》的含义即是依序而进,不可操之过急)然而,《易》虽然强调女子矜持柔顺、内敛隐忍,但并非一成不变,在特定情况,尤其是不利处境下,也提倡女子具有坚韧、外柔内刚的品质,及不屈于淫威、反抗暴力的行为。她既主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适婚,又赞赏特殊情况的反常婚姻,对十年不嫁(《屯·六三》: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宁愿当老姑娘(《归妹·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的女子充满赞誉。柔弱与坚韧、顺从与刚强,原是相反相成的,都是在有主见、有远见的情形下所作出的判断。女子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发挥其才德,若是处境不利,尤当隐忍待发、韬光养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男女原是同样适用的。
第四,女子所有的美包括其言行举止都与“中正”联系在一起。《易》之“中”, 根基于宇宙万物均在“变”,人乘此变化,当以客观、中正之态度对待,使对物无过无不及,对人事可以不至于走到极端。与“中”相关的概念在《易经》中有“中正”、“刚中”、“柔中”、“中行”、“中节”、“得中”、“中道”、“中吉”以及作为卦名的“中孚”等。“中”首先指的是一种位置、立场;其次指与此相关的行为,持“中”不偏则吉祥。以摘要不得,一是见钱眼开的女人,所谓“说话如探汤,交财始见心”。(见《蒙》之“六三”,该位同样也是不中不正,与“上九”阴阳相应,犹如不自重的女人,见利忘义,故多受指责)二是品行不正的女人(《姤》:女壮,勿用取女。该卦象为一女与众男周旋,行为不端。)
值得一提的是,《周易》对女性并没有用后世所谓的“从一而终”贞操观束缚之。如《大过·九五》:枯扬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这里“老妇得其士夫”,只是“无咎无誉”而已。“老妇”之所以与“士夫”结合,原因很简单,或是丧偶,或是离异,肯定不是初次婚嫁。对于丧偶,《周易》没评论;对于离异,《周易》将其视作很普通的事情,《小蓄·九三》形象地把“夫妻反目”比作“舆脱辐”,车轮辐条脱落,自然无法继续行进;夫妻反目,当然不能共同生活,二者最终的结果都是分道扬镳;对因种种原因耽搁而迟嫁的初婚,《周易》则大加称赞,在称呼上也不同:如超过适婚年龄嫁人的“归妹”,(见《归妹·九四》)十年才嫁的“女子”(见《屯·六三》)等,可见,“老妇”定是对结过婚且年纪大的女性的称呼,《周易》没提及她再婚的原因,对再婚本身也未指责,这在借婚姻以延续后代的古代中正之美,(“老妇士夫”犹如“枯杨生华”,华而不实,与“老夫女妻”,犹如“枯杨生秭”,开枝散叶,形成鲜明对比)很是难得。而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传文,用“贞操”观念释读《周易》,要求 “贞女不更二夫”,实为适应当时混乱的局面、满足“忠臣不事二主” (《史记·田单列传》)的政治目的服务。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易》所体现的思想,相反,却对女子束缚愈发严重,有些方面甚至呈倒退趋势。即便是现代社会,对“老妇士夫”现象也多持非议;离异男女的景况也大不相同:女子身价大降,而男子却受影响不大,男子再娶明显易于女子再嫁;社会的主流观点仍然赞赏抗暴女子自杀,失去贞操的女性仍然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这些都表明“从一而终”思想及落后的贞操观依然单方面束缚着女性。
以上思想需要今人批判地借鉴,《易》的进步,需要我们仔细体悟;她的落后,也是时代造成,需要我们剔除。她宣扬的男尊女卑观及不可更变的社会分工,显然与其光辉的变易思想相冲突,也降低了女子所起作用等。今人能突破历史,允许女性走出家门,迈向社会舞台,与男性共撑一片天空,鼓励其从事公共事务,冲破家、国、内、外的割裂状态,倡导女子发展个人才智、服务社会,培养她们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新型职业技能;就价值取向而言由家族、夫权本位转向社会、家国、个人本位;就精神基调而言由崇阳抑阴转向阴阳并尊、男女并重,不啻是一种进步。在女性摆脱家庭束缚、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今天,社会应更充分地重视、发挥女性德才兼备的内在美,提倡中正之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也为女性从事社会公共活动做了大量踏实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动用法律制度。伴随着当代美容业的迅猛发展,另类问题日渐突出,即人们对职场女性外在美的过度重视。此现象颇为让人担忧,外在美固然重要,但与德才相比,仍在其次;若是经济进步的体现,我国仍属发展中国家,奢侈型消费还应有所节制。社会对女性美的这种认识较之《周易》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看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