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读图时代的到来,受众对于自己周围出现的海量的图片便有了审视,有了甄别,有了好恶。
关键词:受众,读图心理,媒体策略
1.受众的读图心理
1.1求新心理
有一种学说把新闻事业的起源归结于人类的好奇心,即新闻起源的“好奇说”,这种学说虽然带有唯心主义新闻观的思想,但从一定程度上也恰恰说明了好奇心正是世界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推动力。人类用他那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时时刻刻地在探索未知的领域,当然对图像世界的探索亦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读图时代的到来,受众对于自己周围出现的海量的图片便有了审视,有了甄别,有了好恶。
读图时代的背景是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时代,也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受众的好奇心便被高高扬起,大量的精彩图片满足了受众的求新需求,扩展了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论文参考网。
1.2求真心理
眼见为实是受众的一种传统阅读取向,人们在日常交流及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所言的真实性,总不忘加上一句“那是我亲眼见到的”。受众对于自己接触到的图片具有非常强烈的求真心理,尽管今天的暗房和数码摄影技术足以以假乱真,但他们对于新闻图片那种瞬间性的真实感和历史感是坚定不移的,他们几乎相信图片上的一切,而不会产生怀疑。正因为如此,媒体如果在图片真实性这个问题上出现了闪失,往往就会对受众造成极大的打击,而媒体自身的下场也必然是遭到社会大众的抛弃。受众求真的心理是不能被亵渎的,在这上面出现的问题也是不能被原谅的。
1.3选择性阅读心理
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不同的事情,海量的信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到每个人,这使得我们在有所选择的同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我们可以知道很多的信息,可是很难深入地去关注所有的重大事件,当然我们也不能漠视自己对事情的议程设置,尽管如此,我们对很多事情的关注只能是浅层的,间接的,短暂的。每个人都会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阅读,关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件并把自己的选择建立在自我欲望的满足上和时代潮流的追随中。今天的人们将这种视觉愉悦的选择权利运用到了极至,所以,报纸变得色彩缤纷,图文并茂,杂志更加绚烂多彩,把图片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电视就不用说了,网络上互动的图像、影视更是俯拾即是。媒体顺应了人们的娱乐本能,迎合了我们的信息传播心理。
1.4多元化受众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共生,先锋文化与保守文化斗争。这种文化的多元也带来了受众的多元化,即传统与现代、疯癫与文明、落后与进步。相应地,每一种受众都会建立起与自己文化品位对应的图片阅读需求。机关领导、老同志、文化工作者喜欢那些颂扬主旋律的,具有一定评议性的照片;年轻人喜欢看一些充满现代感、时尚感的新颖图片;当然也有一些倾向于暴力、色情图片的读者。这些人的存在都是客观的,无法否认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媒体如何处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论文参考网。
2.针对受众的读图心理采取相应的媒体策略
2.1针对求新心理——树立与时俱进的图片传播观
要使受众读图的求新心理得到满足,媒体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图片传播观念。虽然当前的媒体对图像时代采取了十分积极的迎合态度,但是重复的图片却屡见不鲜。其中有拍摄技巧上的模仿、题材的陈旧、内容的雷同,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新闻“四季歌”:一月拍开年,二月拍春节,三月学雷锋,五月歌颂劳动者,六月关爱儿童,七月歌颂党,八月拥军,九月开学……这些题材都是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但是如果年复一年地采用重复、单调的手法拍摄照片,难免造成传播冗余,会让人对新闻图片产生逆反甚至厌恶的感觉。
要做到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脚踏实地,用镜头从多角度、全方位、新视点去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揭露社会假、丑、恶的现象。图片传播者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探悉事物深层次的、富有内涵的东西,只有把握了这一层面,才能做到抓住事物的本质具体措施。树立与时俱进的图片传播观说来轻松,实施起来并非容易,需要摄影记者善于思考,勤于寻找,不能被动地拍摄新闻图片,那样永远跟不上“读图时代”与时俱进的步伐,而是要主动出击,深入生活,丰富体验。图片编辑者,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跟上潮流,用发现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全新的理念去报道事实,传播图片。
2.2针对求真心理——杜绝造假,倡导抓拍
早在数码技术出现之前,新闻图片处理过程中的伪造事实、违背常规、移花接木、暗房搞鬼等现象就已经存在,加之今天的数字化推动了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图片造假更加容易,一些精彩绝伦的新闻图片往往会使得人们对其真实性进行质疑。新闻图片造假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图片的后期编辑上通过数码技术或文字说明造假;另一种是前期拍摄“无中生有”的摆拍式造假。
像曾经闹的沸沸扬扬的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大赛(简称“华赛”)金奖的照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图1)和获cctv2006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称号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图2),经有关权威部门证实,这两张新闻图片,都是拍摄者后期PS出来的,即在图片的后期编辑上通过数码技术造假得来的,属于第一种情况的造假;再如荣获2003年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的武汉晚报社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图3)则属于“无中生有”的摆拍式造假,此类新闻图片的造假应归为第二种情况。
怎样杜绝图片造假,满足受众读图的求真心理呢?在瞬息万变的“读图时代”,倡导“抓拍”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与摆拍相反,抓拍是对客观事物、真实世界的瞬间再现,凝固了现实生活中原汁原味的场景。真正好的新闻图片,不仅要判断新闻事件宜不宜用具像表现,还要有反映新闻事件本质内涵的形象最佳出彩瞬间。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拍摄的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大地震现场的一个令世界感动的瞬间(图4),站在断墙、蹲在地上、老泪纵横的双眼和焦虑的眼神,将一个大国总理的亲民形象展现的一览无余,这正是抓拍的巨大魅力。抓拍无疑是塑造精彩新闻瞬间,还原现实、还原真实、还原真情的绝好方式。
2.3针对选择性阅读心理——突出重点、增强图片吸引力
在大众传媒中,图片是报纸的门面,有人说好图片自己会说话,而好图片也被称之为报纸的“眼”,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报纸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始于图片的竞争”《诗经·卫风·硕人》中有一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好的图片就像明眸的微笑和迷人的眼神一样,令受众一见倾心、欲拒不能。
要让新闻照片有新意,会说话,我认为并没有太高深的奥妙。其实吸引人的好新闻照片,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身旁,应该说是每个记者在每次采访中都有机会遇到。论文参考网。只不过在这种机会面前,拍摄者留心思考、如何把握,看到比别人深刻的东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价值所在,将其拍摄下来,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引起人们思考。因此,有必要摆脱习惯性思维,在大众争抢的新闻题材中,找到独具见解的拍摄角度。下面举三个主题一样、视角不同的图片来进一步阐述怎样增强图片的吸引力。1998年抗洪抢险的报道中,不少记者都拍了“送别”的照片,于文国获得铜奖的“九江城哭了”是在瞬间把握到了深度;欧阳萍气势磅礴的“万人空巷送亲人”获得银奖,是思考的深度,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角度;燕平获得金奖的“将军挥泪送将士”则融合了采访的深度和瞬间把握的深度。因此,只要认真总结,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真正把握新闻图片的深度感,就有机会创造出,耐人寻味的精彩瞬间,来留住那些怀有随意选择性心理读图的受众。
2.4针对多元化受众——鼓励健康阅读需求,抵制不良阅读倾向
当代传媒己经渗透进了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人们从孩童时代开始就受到传媒的深刻影响,媒介己经成为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位教师”,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出生的一代人对于媒体中出现的成人内容已经见怪不怪,这本身就是他们大量接触媒介的结果。眼看着娱乐版上的明星搔手弄姿,甚至衣着十分暴露的情色图片和充斥着暴力、血腥的恐怖图片,污染受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视野,我们当然不能不产生一种深刻的忧虑。
在图片传播中,传播者应该客观分析特定受众群的层次结构,了解每一层面受众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阅读心理和兴趣爱好,以此确定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对积极、健康的阅读需求,媒体要坚定地尽力地予以满足,同时应该对不良的阅读倾向加以科学的引导。因为在中国,媒体与受众之间并非单纯的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引导、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如果一味地对受众的不良心理加以逢迎,只能把媒体自身弄得乌烟瘴气,从而对更多的受众造成不良的影响,继而失去受众。
【参考文献】
[1]许林,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M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2]W施拉姆,W.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