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体育论文

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初探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之一,助跑技术的好坏、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的重要作用,以及助跑速度、节奏在助跑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与分析,为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助跑技术,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1.背越式跳高

跳高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先后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五种方式。在背越式跳高问世以前,其他几种方式均以直线助跑为主,以一条腿起摆跃上横杆,带动身体一起过杆。背越式跳高采用先直线后弧线的助跑方式,以头和肩,越上横杆,带动身体各部位依次过杆,这种过杆方式,要求过杆的速度要快,提高了对助跑速度的利用率,以便身体各部位在身体重心上升的最高点时能够顺利的过杆。人体在腾空的过程中,只受重力的作用,有能量守衡可知,身体能量的获得来自于助跑。

时至今日,背越式跳高是世界公认的一种最经济最先进的跳高技术。优秀跳高运动员在起跳后身体重心可达到2.50米的高度。论文大全,易犯错误纠正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跳高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主要是通过加快助跑速度,增大起跑的功率和加大腾起的高度来实现的。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背越式跳高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就其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仍会继续发挥背越式跳高的技术优点,多角度多范围的挖掘人类的潜能,来提高成绩。其中助跑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仍是一个提高成绩的突破口。

2.助跑技术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是为了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在起跳前及时调整动作结构和节奏,取得合理的身体位置,为正确地进入起跳和顺利过杆做好准备。

2.1助跑的距离

助跑一般在8--12步或9--13步之间,距离最长的可达30米左右。

2.2助跑的路线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是由直线和弧线两段组成。弧线段助跑根据个人习惯,一般跑3--5步。大多数运动员都采用“J”字形弧线,其优点是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而且弧线曲率由小变大,身体内倾逐渐加大,有利于进入起跳。也有的运动员助跑的弧线采用平方抛物线,其优点是直线段向弧线段过渡较为自然平滑,以避免进入起跳时减速。

背越式跳高采用助跑弧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运动员沿着弧线跑进,为克服离心力的影响,身体必然内倾。

这种身体内倾的作用在于:

①跳高的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要依靠起跳腿的屈膝来适当降低,这将加大身体重心竖直移动的距离,有利于起跳腿的蹬伸。

②在身体内倾状态下,起跳腿的着地起跳动作,以及腿、臂摆动所产生的转动惯量,使人体围绕身体纵轴转动形成背对横杆。

③起跳中,人体是从内倾状态转为竖直,创造尽可能大的垂直分速度,使得地面的反作用力更有利于通过人体重心.提高起跳的垂直用力效果。论文大全,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2.3助跑的起动

助跑起动的方式有两种:原地起动和行进间起动。原地起动,助跑步点容易准确,但起动后动作比较紧张,加速慢;行进间起动加速快,动作放松,却会影响到助跑的准确性。

2.4助跑的节奏

助跑的节奏表现在步长与步频的变化。跳高助跑的节奏要明显、稳定,特别是最后3―5步步长变化要小,节奏要自然加快,到最后一步达到最快。

2.5助跑的要求

跑进时身体重心要保持高位与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两臂配合做大幅度摆动。进入弧线段,身体逐渐向内倾斜,加大外侧臂和腿的摆动幅度,躯干与脚的支撑点应力求在力的作用线上。

2.6助跑最后一步的技术要点

最后一步摆动腿着地时积极下压扒地,在脚内侧的牢固支撑下,迅速前移身体重心,摆动腿继续有力蹬伸,充分地伸展踝关节,以推动髋部和躯干快速前移。摆动腿积极的动作,对起跳脚迅速踏上起跳点和起跳时身体迅速由内倾转为竖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7助跑的动作意识

背越式跳高助跑的动作意识主要表现为:放松意识和加速意识(攻杆意识)。助跑是对起跳动力的积蓄,放松是能量的节约,并为成功地进入起跳做好准备,加速则有助于起跳腿能量的释放和快速完成动作。

3.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3.1助跑弧线的曲率不当

在学习弧线助跑中,经常会出现助跑弧线不正确的问题,主要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在助跑中,身体内倾不是逐渐加大,而是一开始进入弧线时,身体内倾最大,跑至最后两步时身体反而直立起来,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直线的不合理现象;在助跑中,身体内倾没有变化,表现在助跑路线上有跑圆弧的不合理现象;在助跑中,身体内倾由不变大,表现在助跑上有绕弯的不合理现象。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学生未能掌握好弧线助跑的技术,形成正确的弧线并并依靠本体感觉来控制身体内倾的变化。

3.2纠正错误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助跑步点及路线是否正确,可以按照弧线助跑的技术要求,对每一步进行检查,通常每一步跑进方向的转折(一般称转折角)应逐渐加大。

主要纠正方法:

①运用各种半径弧线跑练习。

直道和上、下弯道的加速跑;半径为6-8米的圆圈跑、螺旋跑和“8”字跑;直线接弧线或直线切入圆圈跑。

②借助器械练习

教师利用长的绳子连接教师和学生(学生用内侧手抓绳子的一端)。弧线助跑时,教师用力牵拉绳子以加大向心力,迫使学生躯干保持适当内倾,加强肌肉的本体感觉。

③利用标志物进行弧线助跑练习

教师利用标志线或在地面上画出前进路线,要求学生沿标志或路线重

复练习,加强正确弧线助跑感觉。论文大全,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途中的大小块可以用小木块或海绵块,可以放在弧线的一边或两边都放,只放单侧可以避免直线助跑,放两侧可以避免圆弧助跑和绕大弯助跑。论文大全,易犯错误纠正方法。论文大全,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3.3助跑最后一步的方向不正确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最后一步出现的问题通常比较严重,主要会产生外八字的跑法,最后起跳时的正确位置应仍然沿弧线方向跑进;而错误技术往往造成错误的起跳位置,致使最后一步的路线偏离了弧线的自然延伸,从而使下肢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分离,导致力的分解,县最后一步支撑中助跑速度方向偏离支撑点,以致无法产生正确的起跳,上体会过早倒向横杆。

产生原因:起跑前有躲杆意识或急于做背向横杆动作,起跳腿下意识地偏离起跳点。

主要纠正方法:

①反复进行上1-3起跳练习,强调最后一步上步时起跳腿的摆动方向。

②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

③在起跳点放置适当大小的综垫或弹性跳板,反复进行起跳练习,练习中强调跳上起跳点起跳;

④标出起跳点,反复练习。

3.4起跳时脚位不正

背越式跳高最后一步放脚尖的方向与起跳同等重要,脚位不正确,同样会对起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初学者在起跳时脚尖会自然地产生外展,形成外八字的放脚动作,这种放脚技术,一会造成起跳时横向水平速度过大,产生冲杆现象;二易造成踝关节的损伤。

主要纠正方法:

①上一步放脚模仿技术练习,练习中要求放脚方向要正;

②行进间沿直线做上1-3步起跳练习,注意强调沿直线放脚起跳;

③在起跳点沿跑进方向放一小垫子,要求在垫上起跳;

④短程助跑弹性跳板起跳练习,在起跳点上放置有弹性的跳板,方向与助跑方向一致,要求踏板起跳。

4.小结

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典型特征之一,其作用在于通过助跑使身体获得与助跑方向一致的水平位移速度,与此同时,由于人体惯性作用使身体在弧线助跑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向心力(俗称“离心力”)。人体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在弧线助跑过程中不得不通过身体的内倾,以抵抗“离心力”对身体平衡的破坏作用。论文大全,易犯错误纠正方法。这样,当人体沿弧线方向快速移动时,不仅使身体获得了相应的水平位移速度,同时也形成了起跳前上体远离横杆的内倾姿势,为起跳用力创造了很好的力学条件,从而有利于起跳过杆动作的完成。由于背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动作的衔接较其他跳高姿势更加紧密自然,助跑水平速度的利用率高,有利于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潜力,有利于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这也正是背越式跳高较其他跳高姿势优越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
[2]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
[3]罗梦龙,赖月波.背越式跳高助跑最后1~2步的技术研究[J].才智,2009,(07).
[4]周涛.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要点及训练方法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8).
[5]张庆生.对背越式跳高助跑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9,(0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北京奥运形象建设构架体系研究
下一篇论文:标枪投掷技术与训练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体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体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