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民国后中国数学的发展

时间:2011-04-18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1912年,中国第一个大学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成立(当时叫做“数学门”,1918年改称“系”),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开端。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二十年代初成立的“数理学会”,北京的学校成立了“中国数理学会”等。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数学学术团体。
关键词:算学系,数学门,数理学会,中国数学会
 

中国曾经是数学发展的领跑者,数学发展曾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数学研究也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本文主要研究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国数学的发展,追述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的足迹以及他们的成果。

一、留学生带来现代数学的开端

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是从清代后期开始的,但早期出国留学人员中很少学数学。直到辛亥革命后,更多的热血青年怀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走出国门,才开始有学习现代数学的。最 早走出国门专门学习数学的是冯祖荀(1887—1940),于1904年到日本京师大学数学系学习,辛亥革命前回国;之后有熊庆来,陈建功等人出国学习数学。论文参考网。第一批学习数学的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始着手建立中国现代数学体系。

1912年,中国第一个大学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成立(当时叫做“数学门”,1918年改称“系”),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开端。1920年,姜立夫(1890—1978)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姜立夫是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1919),他主持的南开数学系培养了不很多人才。1927年,清华大学数学 系正式成立,郑之潘任主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全国各地大学纷纷办数学系,除以上几所外,还有:东南大学(1921,后曾改称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22);武汉大学(1922,当时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厦门大学(1923);四川大学(1924,当时称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1924);东北大学数学系(1925);交通大学(1928);安徽大学(1930);山东大学(1930);河南大学(1930)等。高等院校数学系的建立,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现代数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伴随着中国现代 数学教育的形成,现代数学研究也在这中国兴起,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者们,在发展现代数学教育的同时,也努力拼搏,追赶世界数学的前沿,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一批符合国际水平的研究工作。当时数学发展的主要成果有:

*1912年,孙敬民,崔朝庆等人创办了数学刊物《数学杂志》,这是中国第一个初等数学杂志。

*1918年,胡复再美国发表了题为“线形微分和积分方程”的论文,这是中国人在国外发表的第一篇现代数学论文

*1921年,陈建功在日本发表“关于无穷积的一些定理”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关注。

*1925年,俞大维在德国发表了关于点集拓扑的论文。俞大维中国研究拓扑学最早的学者。论文参考网。

*1928年,苏步青以“仿射空间曲面论”为题,连续发表了12篇论文,并发现了“苏曲面“的四次代数曲面。

*1928年,陈建功在日本《帝国学院报》上发表论文《关于具有绝对收敛FOURIER级数的函数类》,即为西方文献所称的“哈代—李特儿伍德定理”,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已能产生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

*1930年,陈建功在日本发表名著《三角级数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这方面的专著。

*1930年,江泽涵在不动点理论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论文参考网。

三、廿世纪三、四十年代数学的发展

经过第一代留学生的努力,中国现代 数学开始起步。同时,更多扣国学生走出国门,学习现代数学。在二,三十年代有:华罗庚,许宝禄等去英国,江泽涵,胡坤升等去美国,李国平等去法国。上述这些人学成回国后与熊庆来,陈建功,苏步青等一起构成中国现代数学的骨干队伍。到1932年,中国设立数学系或数理系的大学由32所(当时共70所各类高等院校),但教师和学生人数很少,教师一般不超过十个人。在1932年,中国各大学共有数学教师约155人,学生约826人,这便是当时高等数学教育的基本情况。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学校都因人设课,往往一个教授要教五六门甚至十门以上课程。如熊庆来主讲过球面三角,微积分,方程式论,变分法,高等算学分析,解析函数,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微分方程论,高等代数,n维空间几何,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课程。有的教授没有助教,就请高年级学生协助工作,并给予一定报酬。1948年,国民党教育部规定普通数学为文学院的选修课之一。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了大批数学教科书,如《非欧派几何学》(陈荩民著),《微分几何》(周绍濂译),《曲面几何》(周绍濂译),《变分法》(黄缘芳译),《椭圆函数论》(赵进义译),《高等微积分》(赵访熊著),《实用微积分》(萨本栋,郑曾同,杨龙生著),《高等算学分析》(熊庆来著),《微分几何学》(刘景芳编)等多种。商务印书馆为出版大学教科书——《大学丛书》成立了“大学丛书委员会”,姜立夫为委员,上列各书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在中国数学教育方面,一开始是分科进行的,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在二十年代有人曾提倡混合数学,张鹏飞根据美国数学教材把算术,代数,几何,三角打成一片,编成《初等混合数学》六册。四十年代高中分甲,乙组,甲组数学加深,代数加初等概率,行列式等,并增设立体解析几何。

三四十年代数学研究成果主要有:

*1933年,曾炯之创立了拟代数封闭域的层次论。

*1934-1935年,熊庆来连续发表了函数论方面的论文,他证明了奈望利纳(Nevanlina)华罗庚在解析函数论,华林问题,塔莱问题上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

*1926年,东省身开始发表微分几何,积分几何,拓扑学等方面的论文。

*1936年,许宝禄扩大了贝雷的方法,并将样本均值代以样本差值,取得惊人成果。

*1948年,吴文俊发表了关于拓扑学方面的论文。

四、数学团体的建立与中外数学交流

由于学习数学的人越来越多,又不断受到国外数学 界的影响, 中国数学团体开始出现。一开始出现 的是些小型的数学团体,是在高校内出现 的。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二十年代初成立的“数理学会”,北京的学校成立了“中国数理学会”等。有的大学或学术团体还出版了数学 或数理杂志,如《北高数理杂志》(1918年创刊),《北大数理杂志》(1919年创刊),《武高数理》(1920年创刊),《中等算学月刊》(1933年创刊)等等。但这些都是一些数学工作者个人创办的,由于经费等原因,并未持续多久。

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数学学术团体。中国数学会还出版了会刊《中国数学学报》,为一学术刊物,为方便国际交流,全用西文版。编委会由苏步青、熊庆来、朱言钧、孙光远、蒋泽涵组成,苏步青为总编辑,还出版了普及型刊物《数学杂志》,全用中文版。

随着中国数学界与国际数学会关系发展,中国数学界开始感到有参加国际交流的必要。1932年,中国数学界开始与国际数学会发生联系。1932年9月4日至12日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第九次国际数学会议,有来自十一个国家的八百多人出席,中国数学家熊庆来和当时在德国学习的李达参加,这是中国数学家第一次出席国家数学大会。1936年7月13日至18日,第十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中国数学家江立夫教授本拟参加,但是由于江当时已经回国,未能出席这次大会。此次数学家大会只有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刘俊贤博士一人代表中国参会。以后各届会议,由于二战等原因,中国数学家没有再参加,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从1920年开始,中国大学开始邀请外国数学家来华讲学。根据记录,最早来华讲学的是德国的克诺普,于1920-1927年长期担任青岛大学教授。1920年,时任法国总理的著名数学家班维勒访华,随行的还有数学家博雷尔。192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访华,在北京大学做数学基础的演讲。外国数学家访华高潮出现在30年代,先后有:柏拉须开(德,1932)、斯披纳尔(德,1932-1934),伯克霍夫(美,1934),奥斯古德(美,1932-1934),维纳(美,1935-1936)和阿达玛(法,1936)等。其中奥斯古德在北京大学开设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理论力学等多门系统课程,维纳在清华大学开设傅立叶分析的系统课程,阿达玛做了偏微分方程理论的系列讲座等,对国内青年的学术成长帮助很大。

在四十年代,中国数学家也有应邀出国访问或演讲的,如华罗庚于1946年春应苏联科学院斯切克洛夫研究所所长维诺格拉多夫的邀请去苏联访问,同年秋又应聘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教授,1948年任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47年陈建功到普林斯顿任研究员等。

五、民国后中国数学家的主要代表

在中国现代数学家的奠基者中,许多人都成了著名数学家,以下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熊庆来(1893-1969),云南弥勒人,1913年被选派到比利时学习采矿,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辗转法国,在巴黎大学、马赛大学等四五所大学学习,并获得理科硕士学位。熊庆来在法期间,特别注意学习数学,1915年又在巴黎圣路易中学数学专修班,1916年在格洛布大学获得高等数学证书,1919年又在巴黎大学获得高等分析、力学、天文学三科证书。1921年回国,从事教育和教学研究。1931年再度赴法,研究函数论,1933年获得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1934年回国,1949年再次去法国,1957年应召回国。

陈建功(1891-1971),浙江绍兴人。1913年去日本留学,1914年以官费入东京高等专科学校,在染色科学习。他对数学有浓厚兴趣,于是才入夜校——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数学物理,1914年学成回国,在浙江教授染织工业方面的课程。1920年,他二次赴日,考入仙台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23年毕业,回国教数学。1926年,他第三次去日本,到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做研究生,在腾原松三郎指导下研究三角级数论,192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陈建功是在日本取得这一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第一个非日本人。

许宝禄(1910—1970),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先在燕京大学学习化学,1930年改学数学,1936年经考试公费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当研究生,1938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40年又获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西南联大任教。

关肇直(1919—1982),广东南海人,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数学系,之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党派他去法国巴黎彭加勒研究所深造,1949年回国,不久参加中科院的组建工作。

以上是民国后中国数学发展状况。


参考资料:
1、《中国数学简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
2、李文林 《数学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3、钱宝琮 《中国数学史》 科学出版社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离散数学中图论部分教学方法的研究(图文)
下一篇论文:浅谈比较纠错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图文)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数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数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