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显著特点和强烈的融入城市发展的梦想。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进程,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现实中还存着诸多的制约因素。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制约因素
一、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显著区别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2001年的研究,从年代或年龄维度来讲,将80年代初次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算作第一代,而90年代初次外出的算作新生代,其平均年龄只有22.99岁,远低于30.86岁的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从婚姻维度上来讲,他们中的76%的尚未结婚,大大高于182%的第一代农民工的未婚率。他们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今十年过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目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概念的界定,主要是指80后或90后出生的农民工社会实践论文,平均年龄基本在30岁以下。
由于出生历史时代的不同、生存、成长、生活及发展环境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差异,赋予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迥然各异的特点。详见表1所示:
|
新生代农民工
|
第一代农民工
|
平均年龄
|
低于30岁
|
大于30岁
|
基本特征
|
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基本没有务农经验
|
就业期望低,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存,精神享受要求低,务农经验丰富
|
文化程度
|
比较高,基本都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
|
比较低,基本都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下
|
外出动机
|
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渴望留在城市
|
谋求生存,改善家境,落脚点依然是回到农村
|
身份认同
|
工人,城市人
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人
|
农民
地地道道的农村人
|
工作适应性
|
非农化的工作
主要集中于电子、纺织以及服务业领域
|
任何脏、苦、累的工种
主要从事于以建筑业、运输业为代表的体力劳动产业
|
价值取向
|
多元化,关注自我,言辞自信、关注对人格的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
单一,将自身视为家庭的支柱,以家庭境遇的改善为唯一价值目标
|
消费观念
|
务工所得主要用于自我消费
物质与精神享受要求高,有一定的攀比性
|
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将收入主要用于家庭和子女
|
行为方式
|
心随我动,率性自我
行为非主流、不轻易屈服、追求标新立异、追求自由、维权意识强、叛逆性强
|
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
以简单、枯燥、机械、重复的劳动,苦行僧式的行为方式为主
|
人生观
|
自我期望价值高
享受都市生活,实现都市梦想
|
以家庭为核心,只要务工收入多于务农收入,能改善家境即可
|
务工特质
|
以技术谋生存与发展,但缺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劳敬业等美德,职业流动性强,稳定性差
|
以不计成本的方式出卖劳动力谋生存,
勤劳敬业,较少流动换工作
|
人格特征
|
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强,但心理承受力差,情感较脆弱,易偏激和走极端
|
老实、憨厚社会实践论文,缺乏对自我权益的维护
|
正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各个领域的巨大差异,其融入城市发展的愿望更为强烈。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社会化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取代第一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其融入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日益凸现。而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却深深桎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
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外生因素的制约
1、户籍制及其相关社会利益分配机制的制约
长久以来以户籍制为基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虽然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自由流动的束缚度已经大大降低。然而户籍制背后附加的诸多社会资源配置利益,如土地征用、财政统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民政低保等等,依然是制约人力资源自由合理流动的重要障碍,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发展的制约,尤其如此。以医疗保障为例,目前针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主要体现为在农村老家参加的新农合,然而对于长年在城里工作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千里之外的新农合的作用显得鞭长莫及,即使参加了其实际意义也相当小。而且鉴于目前新农合主要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受年轻力壮、不轻易得大病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参加新农合论文网站大全。因此,很多农民工的社保实际上处于空白状态,就是参加了的也存在种种问题。然而,这种状态既制约了新农合的普及和覆盖率的提高,为今后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埋下了隐患;同时,当其遇到现实的医疗需要时,沉重的医疗负担常常使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且这也是农民工聚居地多为传染病易发地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结婚生子,在孩子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户籍制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利益分配机制改革的不到位,成为横亘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最坚硬的一道壁垒。
2,就业制的制约
受户籍制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也受一定的限制。为了工作,他们往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大多数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一些城市人的“剩余”工作。即便是做同样的工作,由于“临时工”或“合同工”的身份社会实践论文,也面临着“同工不同酬”的尴尬境遇。而城镇职工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津贴、奖金、实物分配等制度外的收入,也常常无缘于他们。而当不幸遭遇到人身伤害或生命丧失,也面临着“同命不同价”的悲惨命运。同时,由于目前我国高端产业发展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端人才,激烈的竞争面前,导致各层次人力资源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博士生和硕士生抢饭碗、硕士生和大学生抢饭碗、而大学生则和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和大学生竞争岗位,还面临着老一代农民工的竞争,还让其就业的困境更是雪上加霜。
3、其他刚性因素的制约
除了户籍制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利益分配机制和户籍制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还受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刚性约束。比如,来自住房的约束。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经调查,许多省会城市都将农民工购房在60平方米之上作为落户条件之一。那些动辄少则十几万、或者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的房价,对于收入微薄、却享受着现代消费理念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无异于天文数字的房价是他们所遥不可及的。而经适房、两限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受户籍、工种等限制,也无缘于他们。这种以货币构筑的以经济壁垒取代身份壁垒的新门槛对农民工来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长子中)。而这则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经济制约因素。再如,几乎所有城市对外来人员的落户都有学历限制,一般最低都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更多的则集中在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对于以初中学历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这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刚性门槛。
(二)内生因素的制约
1、硬约束――文化程度与职业技能偏低
与外生制约因素中提到的刚性的学历制约因素相对应的是,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的学历与职业技能的偏低。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比以前高出8.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论文网站大全。不容否认,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相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与整个社会不断提升的要求相比,其文化水平与职业技能仍然较低。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学历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论文,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化发展重要约束。
就文化程度而言,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在2009年度对全国11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有87%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其中,要求有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比例最高,达到56.6%;其次为高中文化程度,其用人需求比重为38.3%;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1.8%,而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比重为26.8%,比去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另外,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比例最高,占到了55.6%,供需之间基本达到平衡。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42.3%;大专以上学历的求职者占29.6%;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则占28%。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为新生代的农民工。
从上述供求状况的对比可以看出,除了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以外,其余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的状态。事实上,从2003年以来,市场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供求人数就开始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并且求职人数的增长速度高于用人需求的增长(详见表2)。正是这种供过于求的职场现状、不断提升的就职要求、以及来自高中和大专等较高层次学历求职者的竞争挤压,新生代农民工职场竞争力的弱质性,一目了然。
表2,按文化程度分组的劳动力供求人数
文化程度
|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
需求人数(人次)
|
需求比重(%)
|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
求职人数(人次)
|
求职比重(%)
|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
(百分点)
|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
初中及以下
|
5619502
|
26.8
|
-0.4
|
6429085
|
28.0
|
-1.5
|
0.99
|
+0.01
|
高中
|
8019619
|
38.3
|
-0.9
|
9707972
|
42.3
|
-1.0
|
0.95
|
-0.01
|
职高、技校、中专
|
4535839
|
56.6
|
-1.7
|
5400761
|
55.6
|
-2.1
|
1.12
|
+0.01
|
大专
|
3085889
|
14.7
|
-0.6
|
4456014
|
19.4
|
+0.8
|
0.81
|
-0.08
|
大学
|
1424848
|
6.8
|
+0.2
|
2248907
|
9.8
|
+1.6
|
0.75
|
-0.12
|
硕士以上
|
53369
|
0.3
|
-
|
88678
|
0.4
|
+0.1
|
0.72
|
-0.23
|
无要求
|
2730074
|
13.0
|
+1.6
|
/
|
/
|
/
|
/
|
/
|
合计
|
20933301
|
100.0
|
/
|
22930656
|
100.0
|
/
|
/
|
/
|
注:关于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的计算:表1中“无要求”一栏数据2730074,已按照表中实际各文化程度的求职比例分别加权计入相关需求人数,然后,再以“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算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加权分配后的各文化程度需求人数未列入本表中。表3同。
另外,就技术等级与职称而言,从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单位约占总需求人数的50.5%,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社会实践论文,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3.5%;从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来看,47.1%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2.1%。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基本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技术等级的要求相匹配。与此同时,仍有57.9%的求职者没有任何技术等级或职称,根据目前劳动力市场中新生代农民工总量已经过亿,比例已经达到农民工总数的60%,再结合现实,可以推测,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这一层次;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各技术等级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相对较高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和技师(职业资格二级),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9、1.86和1.84。从各年度情况看,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和技师(职业资格二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2001-2007年度呈现持续上升态势,2008年以来趋于下降,但仍处高位,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详见表3。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