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实践论文

炫富与迷失:炫富主义“富二代”炫富行为研究-论文网

时间:2014-01-17  作者:邱梅花,兰剑
再次,“富二代”的炫富主义极易引发和激化人们的心理失衡,加重社会的“仇富”心理。“仇富”一词近年来被广泛使用,与此相适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仇富”行为也似乎有增无减。部分“富二代”的炫富主义行为,非常容易导致社会公众,尤其是“欠富裕”民众的心理失衡,加重穷人与富人的心理鸿沟,仇富心理的强化将引发种种不良的社会后果,从而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进程。例如,由于仇富引发的谋杀案件不时见诸报端,其负面作用更是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因此,部分“富二代”的炫富主义极易引起社会,尤其是同龄青年的仇富心理,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最后,部分“富二代”的炫富主义将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相悖。当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但是,部分“富二代”炫富消费和炫富生活难免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社会财富未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创建节约型社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四、如何引导“富二代”克服炫富主义情结

综上所述,部分“富二代”的炫富主义,不仅仅受到“富二代”自身素质的影响,更具有深刻的教育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炫富,虽然是个体行为,但由于“富二代”的特殊性,使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引导“富二代”克服炫富主义,树立正确的生活和消费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家庭教育和情感方面,“富一代”父母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富二代“少一分溺爱,多一分严厉”;注重与“富二代”的情感交流,避免“富二代”由于情感贫困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富二代”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正如Brown(1993)所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价值观、个性以及动机都有着间接的影响,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孩子与其他人的交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富二代”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将有助于“富二代”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人身观。另外,“富一代”父母需要经常了解子女的情感状况,并在转换思考问题角度的基础上,对“富二代”遇到的问题耐心的加以指导。一旦发现“富二代”子女出现情感贫困问题,父母应当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

其次在“富二代”自身方面,需要“富二代”自身的不断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构架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富二代”应该充分利用自己优厚的资源条件,努力学习知识,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富二代需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正确和科学的消费和生活观念,从小养成节约、低调的生活方式,谨记“不必要的曝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影响”。同时,“富二代”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把财富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多做一些慈善事业,发挥财富的最大效用。

再次,在整个社会上形成正确对待“富二代”炫富行为的社会氛围,一分为二,不要一刀切,不要形成对富就“仇”的社会状态。“富二代”炫富可能是出于无意识,理解其炫富的深层次原因,整个社会对“富二代”炫富总体持宽容、包容的态度。同时,在包容的基础上,社会舆论“少一分讨伐,多一分引导”,通过感化让“富二代”财富用在“正道”上,从而使“富二代”重新做人,重新定义财富,重新发挥财富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Brown BB,Mounts N,Lamborn SD,et al.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peer group affiliation in adolescence [J]. Child Dev,1993,64(2):467 - 482.
2 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6.
3 美]德尔.I.霍金斯,罗格.J.贝斯特,肯尼思.A.科尼舍.消费者行为学(第八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王志章,兰剑.当代中国大学生情感贫困的成因及对策[J].科学决策,2009年第12期第24-31页
5 董明.透视中国炫耀性消费[J].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2期第63页
6 李晓林,陈彦亮.中国消费者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动机研究[J].中国商界,2008年11月下半期第154页
7 祝建华.“富二代”的形成与群体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9期第22-27页
8 陈一舟.狂飙的豪车和富二代都是表象[J].观察与思考,2009年08月16日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_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重视学习要做到“六让”-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社会实践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社会实践论文
读者推荐的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