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军事方略初探_人文历史论文

时间:2011-06-03  作者:秩名
除了援助闽区外,他也加强了对台湾地区军火的接济。为了加强台湾坚守的信心,给刘铭传以鼓励,所以在刘铭传各营急需军火之时,张之洞则设法大批筹备,由台南运往备用,并源源不断的接济。当时“法人注意台湾,设法接济军火,粤并拨饷”是比较重要的大事。张之洞认为此时“粤省海防吃紧,且正值饷需奇绌”,但“台湾孤悬海外,强敌垂涎,不敢不设法兼筹,以纾寰廑。” [8](p239)所以他饬令东善后海防总局暨军火局司道竭力筹备,后筹到“铭营军饷库平洋银二万两,又购觅哗咪地洋枪一千四百杆,码子五十二万粒,洋火药六百桶,”“雇用历实莫轮船,委员解至淡水台北府点收转解毕业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嗣据该局司道报称,“历实莫系英国轮船,已经雇定,定日开行。忽称因中法开仗,装运军火于公例不符,不肯运往。另雇常往台湾之红头船装运,其饷银二万两,仍附搭轮船运台交纳。” [8](p239)

第二,周密部署海防。我国海岸线较长,加强粤省防务甚是重要,而海防却是重中之重,张之洞认为粤省海防主要分为四部分,即省防、琼防、廉防、潮防。“查粤省带海为疆,无处非设防之所,而大端有四处:曰省防、日琼防、曰廉防、曰潮防。” [9](p249)因此他在督粤期间对于海防十分重视,“三令五申,考校督趣,夜以继日,舌敝唇焦。” [9](p250)并进行了周密的筹划“三月以来,部署略定” [9](p250)。彭玉麟建议在虎门、横档、蒲州三处建炮台,沙角湘将提督娄云庆任之。黄埔、长洲,由“淮将提督昊宏洛任之,张树声行营驻焉”。沙路,由淮将总兵王孝棋、提督蔡金章任之。北支之北岸曰鱼珠,署广州协副将、总兵邓安邦任之。鱼珠,游击黄增胜任之。西南路,距省十里,曰南石头,为五门诸河达省之总道,湘将提督陶定升任之。彭玉麟行营驻焉。再西南距省四十里有两河口,为五门西来兼通佛山镇之要道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副将利辉任之,分驻艇船二十,陆勇一营,筑土台于岸,是为西南内外两路。长洲之南、北两河,沉船载石,择要拦塞,每一河内外拦塞两道。” [9](p250)

他在前路、中路、南支南岸、北支北岸、西南内外两路等地分别设重兵把守,构筑防御工事,以期守土御国。以上就是其海防的筹划布置。当然对于琼防、廉防、潮防也有具体的防御措施,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三,筹借贷款,购置武器。世所共知,战争花费甚巨,当时五月以后,海防日紧,“添募营勇,购办战守各具,所用业逾巨万” [10](p254)。而且“奉拨湘军营饷、西省出关道员方长华月饷,以及协滇、协桂、援闽、援台、添募之军军火之用,计续提汇丰银行借款,仅余五十余万” [10](p254),这笔费用只能勉强应付粤省防营三个月军粮之需,假如战事一开,则用项更难预计。“而外省协济军粮器械,仍须兼顾。” [10](p254)面临当前的形势,“要需又急如星火”,不能不另筹巨款,“以备缓急”,为此,他向清政府提出,“向港商借用以顾目前……拟请照前借章程,再向汇丰、宝源等行借定银一百万两,订立合同印票。倘防务渐松,此项自不敢轻动。如战事已开,庶免临时无措。” [10](p254)向外国银行借款可以作战能够顺利进行,增加了作战取胜的机率。

大战进行,武器弹药必不可少,早在1884年七月,张之洞便为广东新军购置了一批枪炮,“粤新营缺械,洞在晋订购格林炮十尊,哈乞开司枪二千支,子弹百万,云者士枪五百、子二十五万。炮辅到津,枪月半可到。” [11](p4929)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向国外购置新式武器,以使缩短清军与法军在武器上的差距。他委托李鸿章购买“气炮三十尊,……每四炮带气机一副,并熟手赴华教习。” [12](p4937)从以上可以看出张之洞对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事宜非常关注,部队装备新式武器可以使军队更加专业化,更加近代化,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三、制约军事方略作用发挥因素分析

虽然张之洞在中法战争期间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军事方略,然而,张之洞所提出的种种军事方略未能被清廷采纳,因此,未能对中法战争产生有效的作用。其原因是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清政府一直存在主和的心理。清政府在战争开始时就想妥协,主和活动一直贯穿着整个战争过程,始终希望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早在1882年时,清政府就派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成谈判,后因法国政府改组,协议未能生效。在1883年时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清军在山西、北宁的战役中失利,李鸿章上奏总理衙门称“与其兵连祸结,日久不解,待至中国饷源匮绝,兵心民心更生他变,似不若随机因应,早图收束之有裨全局矣。”[13](p306)随后清政府又派李氏与法和谈,签订《中法简明条约》毕业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在1885年镇南关大捷时,李鸿章又电奏总理衙门“茹退不必专为越事,但新执政必反旧执政所为,且凉山已复,若此时平心与和,和款可无大损,否则兵又连矣” [13](p241),清政府听从其建议,遂与法和谈,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清政府一再的妥协和退让,追根溯源,还是清政府心理上惧怕与法作战,所以一直战心未定,政策朝令夕改,加之主和派手握大权,在力量上主和的实力是压过了主战派的,主和派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犹豫不决的清政府,他们的主和思想与言行一出,与清政府主和的心理是一拍即合,这时政府是听不进张之洞这些主战派官员的意见的,更毋庸说是执行这些主战的举措了。

其次,财政难以支持。中法战争时期,所费颇多,“耗帑金二千余万”, [14](p442)。据统计,从1883年9月到1885年3月, “广东海防”、“福建海防”、“援台规越”、“滇贵借款”、“神机营借款”等名目的外债借款总数为库平银1760万两。在庞大的军费开支面前,清政府对战争的支持也难以为继。李鸿章在1883 年9月28日的奏折中写道:“近年各省水旱频仍,元气未复,饷力艰窘,沿海万里,罅隙实多”。“而当民穷财竭之时,黩兵无已,国家何以堪之” [15](p585)清政府考虑到战争会导致民穷国乏,引发内乱,造成统治根基不稳,而张之洞军事方略的真正实施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清政府不可能真正落实张之洞的军事方略,所以张之洞的军事方略未对清政府产生影响,财政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

再次,张之洞本人对列强的存在幻想。在中法战争未爆发时,清政府已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列强对中国是虎视眈眈,中法开战后,张之洞虽一面积极支持抗法,而另一面又希望在列强的外交争斗中找到一条以夷制夷的策略,他希望利用英国、德国与法国的矛盾,在外交上寻得英德支持,“法国自被德国攻破以来,安集未久,乃复逞欲横行。今年夏,踞马达加斯加,而英人忌之。今年秋,辱西班牙之主,而德人怒之……宜令曾纪泽去法适德,法疑我与德结必疑沮,此乃伐敌谋、坚士气之要端也”,[2](p184)并进一步指出“法势日强,非各国之利也……宜急与英、德、美、澳、日本诸国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开陈曲直,坚立要约,务守公法” [2](p187)但实际上各国心怀鬼胎,纷纷干预。俄国在伊犁交涉中失败,对中国一直存在怨恨,所以支持法国。日本又利用这次机会,在朝鲜发动“甲申政变”,企图控制朝鲜。德国采取纵容态度,这样可以减轻法国在欧洲对德的军事压力。而英国怕战争会影响到它在华的利益,就出面干预,并表现得比较积极,用战争会激起民变恐吓清政府,给清政府施加压力,同时赫德致书总理衙门指出“红江开,准各国船只来往,系早晚心有之事,而待到不得以时晚开之,则无一国承情”, [16](p319)积极推动妥协议和。中国国力孱弱,列强的态度对清政府的政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多方列强的干预下,张之洞的军事方略未得到政府重视,所以也未能采纳。并且张本人未洞悉列强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所以张之洞的以夷制夷政策并未能阻止侵略,反而给侵略者提供了某些便利条件。

四、 结语

张之洞作为晚清封疆大吏,在中法战争期间,他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对法作战,但提出了一系列的战胜法军的军事主张,并且做好打击法军的准备。他的军事方略为其实践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其对法军事方略自成体系,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在发展中指导实践,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成为其在中法战争时期的指导思想。但是,张之洞的军事方略却未被清廷采纳,这也是中法战争中国未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从这方面讲,也暴露了清廷的腐败无能。


参考文献:
[1]苑书义等主编:《越南日蹙宜筹兵遣使先发豫防折》,《张之洞全集》,卷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苑书义等主编:《法衅已成敬陈战守事宜折》,《张之洞全集》,卷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4]黎仁凯、钟康模著:《张之洞与近代中国》,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苑书义等主编:《致潘伯寅》,《张之洞全集》,书札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苑书义等主编:《派兵援闽片》,《张之洞全集》,卷九,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8]苑书义等主编:《接济台湾军火饷项片》,《张之洞全集》,卷九,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9]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敬陈海防情形折》,卷九,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苑书义等主编:《息借商款折》,《张之洞全集》,卷九,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苑书义等主编:《致总署》,《张之洞全集》,电牍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苑书义等主编:《李中堂来电》,《张之洞全集》第七册,电牍一,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4]黄鸿寿著:《法越兵事及和约》,《清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6年版。
[15]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16]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动物在中德文化中不同的含义_中德文化差异
下一篇论文:从《挪威的森林》感受人的存在状态_孤立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