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河南方言的“中”字与中原文化_人文历史论文

时间:2011-05-25  作者:秩名
陈昌远(1994)指出中原文化研究,应该是指中原地区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并对中原文化进行了分类:根据文化形态分为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前者主要指考古学文化,后者主要指语言学、古文字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哲学、美学、工艺学、医学、民俗学等。

朱仲玉(1995)为中原文化划分了发展阶段,他把夏、商、周三代看做中原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原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两汉时期是中原文化的第二个繁荣时期,隋唐是中原文化的第三个繁荣时期。这种分期研究、分段描写的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原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史实资料。

赵淑玲、丁登山(2005)在前人的基础上为“中原文化”这一概念做出精炼的概括:“中原文化,指中原地域内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主要指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心理积淀、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体制等。”[⑥]赵、丁两位学者的定义真实准确地概括了中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严谨,因此本文选取此定义作为论述的基础。

关于“中原文化”这个大名目下所包含的详细内容这一问题,徐光春(2007)归纳为17个方面: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⑦]这一说法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使中原文化的内涵变得愈加饱满,也为后来学者对中原文化进行分项研究开拓了道路。

另外,中原文化具有四大特点:祖根性、创造性、延续性、兼容性(刘玉娥,2006)。中原文化虽属地域文化,但不同于一般区域性文化,它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这就是所谓的“中原中心论”,关于这一观点的真伪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将在下节中阐述。

四 “中”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一)关于“中原中心论”本文所持的观点

“中原中心论”在史学界、考古学界始终存在较大纷争,褒贬不一。完全信奉这一观点显然不妥,但是完全否定也是有失偏颇的,因此需要重新解读。

本文大致同意王保国(2008)的观点,他把传统“中原中心论”分成三段,前段是尧舜时代以前的“中原中心论”,是在考古学不发达的年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要支撑形成的观点,本身就有缺陷,因此应当否定;中段是夏代稍前至北宋年间的“中原中心论”,是历史事实,有考古和文献做强有力的支持,不可撼动;后段是南宋至清末的“中原中心论”,主要存在于人们的文化意识中,这一时段的政治中心虽远离中原,但文化上认识中原文化的延续。[⑧]

因此人文历史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多元生发,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显然起了主导作用,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中华文化中的众多思想的起源其实都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中”字的文化内涵与河南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都有关系,下文将探讨“中”与中原文化的渊源。

(二)“中”与中原人的心态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天圆地方,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的目力所及为半径,天下应该是一个对称、整齐的整体。四海之中,九州之内,中原人居于中,这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赋予中原人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以“中”为美,以“中”为荣,相比着东夷、南蛮、西狄、北戎有着强烈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因此,“中”字在中原人的口中就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以及褒义的语义特征,表达“赞美、肯定、表扬、能、可以、行、好”等特殊意义,这也是中原人热爱中原文化以及中原这片土地的表现。

(三)“中”与“中庸”

在古代,“中”字常与“中庸”、“中和”等观念相系联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同时也与道家与佛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与时下大力倡导建设的和谐社会之精髓也大致相符。

许慎《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上下通也。”“庸,用也,从用庚,庚,更事也。”张岱年先生(1992)指出,“中庸”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并且《论语·先进》中还对“中庸”的涵义进行了解释:“无过无不及”。但是张岱年先生认为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文化便不可能大步前进,因此不宜将“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思想内涵丰富,但本文不作为重点,因此不再展开。

(四)“中”与“中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命题,指的是一种事物之间达到稳定平衡、和谐有序的状态,更是一种境界。“中”“和”是《老子》一书至关重要的思想内涵。据郝明朝(1995)的统计,五千言的《老子》中人文历史论文,共有八处提到“和”字,六处提及“中”字。

“中”、“和”的基本内涵有四个方面:允执其中、中无定体、心正气和、和而不同。“中”与“和”之间是方法与目的、途径与目标、“未发”与“已发”等多层关系,这便使得“中”“和”之间的关系越发明晰。(张世杰,2004)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和合之美”,由于“中”与“和”往往相系联,久而久之,“中”也沾染上了“和”与“合”的意蕴。

五 余论

一言以蔽之,“中原”不仅仅是地域上的概念,“中”字也因而被赋予了字面意义以外的文化色彩。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核心文化,正统文化,先进文化。陈飞在《“中原文化”涵义概说——关于中原文化图标的阐释》一文中,将中原文化称为“根原文化”、“和合文化”、“寄托文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原人视中原为天下之中心,居于国之中的观念渐渐渗透在语言上。“中”字在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含蕴的同时,也表达了河南人豪爽的性格与自豪感。

但是关于方言的文化属性类型研究,需要大量的资料佐证,更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与语言双重功底,限于篇幅及笔者的能力,这项内容并未展开,以待后来者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专著
[1]卢甲文.河南方言资料[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4]唐兰.殷墟文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吴东平.汉字文化趣译[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
[8]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晨报副刊》成为前期新月派文学阵地原因分析_徐志摩
下一篇论文:《说文·牛部》漫谈_礼仪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