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裁说最早源于钱谦益,而《明史》、顾嗣立、黄宗羲以及今人邓绍基、晏选军等多从其说。尽管持此说者虽众,但它缺乏十足的根据。理由如下:首先,戴良不仕明廷,且自赞为“处荣辱而不二,齐出处于一致”的铁杆遗民,尤其是晚期作品里多处可见“歌黍离麦秀之音,咏剩水残山之句”,但是由此而得出戴良为自裁或瘐死,都属于以己意揣度古人之心。戴良若是自裁多,会由以上理由所导致,但是以上理由并不能直接推论其为自裁。其次,经检诸《九灵山房集》,由其诗文可知,戴良对元廷的情感态度是有一个转化过程的。简而言之,前期对元廷多为伤时悯乱、感慨末世。如《山中度岁》、《避地二首》、《谒赵朝列墓》、《偶书》、《题李恺传》等诗,多为“故欢随岁去,新愁带春入”以及“有元值阳九,群凶方构患”的感叹。及元亡后对元廷更多的是怀念,家国之痛时时涌上心头,如《寄鹤年》、《怀滑撄宁》、《怀宋庸庵》、《述己志三首》等多抒写其遗民之志和忠元之心。但是,历史的潮流不以个人意志而停滞。明朝建立后,天下大定,这已是既定之事实。入明十五年遗民,戴良对于元亡明兴渐渐表现出一种哲学高度的反思:兴亡盛衰,万物皆然。戴良后期诗中生命意识极其强烈,最引人瞩目的是他的死生之叹和兴亡之念:人有生有死,国有兴有亡。他不仅对人生采取了“天地有常运,阴阳无定端”(卷二十四)的态度,还将朝代的变迁和战争带来的衰亡,也归于了冷酷的“物理”。这可能也是受理学的影响,在某种无奈何中,戴良超脱了亡国之痛,对元朝的灭亡采取了一种超脱的哲学层面的观照态度。《感怀十九首》即可为代表,其以兴亡替代的“历史循环论”来看待朝代更替,“黄虞去我远,大道邈难追。悠悠观世运,终古叹兴衰。”(卷十五)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戴良激烈对抗新朝一面,应注意其情感有所转化的历程。
瘐死说同样也无充分根据,它是据自裁说衍生的一种说法。而正是由于自裁说证据不足,所以出现第四种存疑或不论的“其他说”。
我觉的真相是,戴良病死于南京。在做出此论断前,我们首先抛开民族主义的干扰,其次从可靠的文献出发。
现在的关键是确定赵友同所作墓志铭的真实性。赵氏称:“九灵先生既殁之二十八年,次子乐述其平生行述,来京师授友同,曰:‘先君捐馆已久,而墓石未铭。’”故求赵作铭。这时朱元璋已死去多年,已是经过“靖难之役”后的永乐九年,实际上已无须对朱元璋那么避讳了毕业论文格式。此外,若真是赵氏有所畏惧的话,他也不敢应戴良之子要求而写这篇墓志。
其实,除这篇墓志外,尚另有一篇很有价值的墓志,但是没能引起学者足够重视。即戴良次子戴思乐为其母赵氏所作的圹志。戴良一妻一妾。妻浦江人,赵必俊女。明洪武八年(1375)卒,年五十七。[③]戴良死后,其子戴思乐将戴良与赵氏合葬,并作《信三府君元配先妣赵宜人圹志》,收录于清人戴殿庆所纂《浦阳建溪戴氏宗谱》卷十六。志云:
先君以年老辞,不就仕。次年癸亥四月十七日巳时以疾卒于寓舍,乐奉柩火化,函殖东归。忍死以是年冬十一月十五日与夫人赵氏合葬县南十里嘉兴乡南山之原。
以此为佐证,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赵友同的墓志是比较客观真实的。而其它说法不攻自破。
另外,从戴良的诗文里,我们也可找到旁证,即戴良入京前已是多病缠身,且已年老。这从集中诗题即可看出,如《病中承宋编修见过》、《病起承诸公携饷见过》、《病中承达可送小木椅》、《康道提举访予定川寓舍继而云庄提学亦来会次日庸道别去云庄携酒至明波约予同饯予以病不果往云庄有诗遂次韵五首》、《次韵蔡经历病中述怀》等,诗文中也不断出现“予时病脾踰月”、“道心日回绝,衰病坐连绵”(卷二)等写衰病之语。再加上昔日好友如如宋濂、王祎、胡翰等不断亡去的打击。又入京之途遗民,遥远颠簸震荡,且朱元璋向来“雄猜”,好杀士人,其不免会满怀忧惧惶恐。偏偏又在戴良入京途中,其挚友赵太素病亡。戴良闻讯,“受命而长恸,乃于道途之际收涕而序之”(卷二十三),作《明故太素处士赵君墓志铭》。所有这些都对其精神给予沉重的打击。可知,戴良当时身体状况必定十分糟糕。
总之,到达南京以后,戴良身体状况很差。而最可靠文献又明确戴良乃病死于南京寓舍。事实就是事实。我们结合文献,再一次梳理真相:洪武十五年(1382)十月以后,戴良被征召入京师。朱元璋礼遇之,欲加官。戴以老病辞,颇忤旨,待罪。次年四月,因病而亡于寓舍。享年六十有七。次子戴思乐以道远不克扶柩南还,乃择地火化,奉其骨而归。以是年十一月十五日,葬于鄞县南嘉兴乡西山。与之原配赵氏合葬。
还原历史求得的真相,并不损害戴良的形象和评价。他一生不仕明廷,大节不亏,“坚守住了他作为末世遗民的底线”[3]P6,这些都是确定的,足以使其无愧于元明之际“最著名的遗民诗人”的称号。
参考文献:
[1]戴殿庆.浦阳建溪戴氏宗谱[G].清光绪13年(1887),孝思堂木活字本.
[2]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版,第535页.
[3]李军、施贤明.戴良集[M].黑龙江: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4]刘昌润.戴良及其《九灵山房集》[J].文史,1983年,第17辑:260.
[5]阮元.四库全书简明目录[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50页.
[6]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辞典[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423页.
[7]王忠阁.《九灵山房集》版本源流考[J].文献,2001年,第1期:171-17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