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残暴烧杀,大失民心。巨鹿之战后,项羽的残暴本性渐渐显露。
秦将章邯率二十万人马降了项羽麾下,但项羽确因害怕难以指挥,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字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可见,项羽的残暴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从此,关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皆成项羽的死敌,如此丧失人心,他又怎能再在关中立足。
上面说的是项羽是如何残暴的对待百姓的。下面再看看百姓心中是怎么看项羽的。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欲自王,说明项羽的为王没有群雄拥戴的基础,与刘邦的“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有鲜明的差异。
看,本来就没有什么群众基础的项羽再对百姓残酷,那他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论联合政府》)是的,水能载舟,亦能浮舟。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的,失去群众,也就失去了基础,犹如植物失去了土壤。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就将是风中摇曳的树叶。正如“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看,这是失去人民拥护的最好明证,也是失去民众的可悲下场。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忠臣良言不纳,顽童直言听之。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此处足见一癍。项羽在战场上确实是勇冠千军,但在有些事上,竟然连十三岁的孩子都不如,这实在是可悲、可气、可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没什么主见、而且遇事又不善于思考的人,这是项羽性格上的草率和鲁莽的一面。但从中看出项羽“然其言”能够接受小孩的劝告,大概是他认识到残暴杀人的后果了,所以外黄之战之后,再没有屠城的事了,可是已经晚了,民心已经失尽了,老百姓已经把他看成了凶神恶煞了,不再支持他和拥护他了。
三. 无经营天下的策略。
“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史记举要》在注释中引郭嵩焘的评论说:“案项羽本无经营天下心,始灭秦而分封诸侯,自王彭城,欲得保守乡里而已。方与汉争而遽引兵东归,是其气先馁,其心亦自解散,无复进取之志矣。所以速亡者,由是苟?旦暮之心,本无远略故也。又案是时韩信已破龙且军,灌婴由淮北趋广陵,彭城根本之地,孤项羽急欲东归,遽还汉王父母妻子,亦阻于势使然也。”郭说认为项羽无经营天下之心。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项羽少年就要“学万人敌”就有取代秦皇的志向。后来真的灭了秦而成为了霸主。在群雄角逐中,他总是想战胜对方,独霸天下,岂能无经营天下之心?我认为他经营天下之心很强,但经营天下的谋略却很不足。前面我们分析了他失败的几个重要的原因,皆是缺乏谋略的重要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失败原因,就是他的分封诸侯。
奴隶社会的周王朝分封诸侯,尚有一个宗主国,统辖天下诸侯,就是那样,诸侯之间也是大拼小,强攻弱,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则是战争连年,最后由秦统一。而项羽却要在灭秦之后重新分封诸侯,而且连一个宗主国都没有,岂能不造成诸侯之间的互相攻击。所以很快就出现了诸侯之间的战争,其中主要的矛盾是楚汉之争,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又不断犯错误,失去谋臣和将领之心,残杀人民,大失民心,岂有不失败之理。但项羽至死也没有认识到他失败的原因。
“垓下之围”是项羽一生中的最后一战,也是项羽的最后失败。项羽被“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于垓下,面临四面楚歌之时,尚“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一描写,项羽慷慨悲歌、激情悲壮的特点跃然而出。项羽至败尚不能认识自己的失败原因,可见,已经执迷不悟到了一定程度了。到最后,项羽还说:“此天下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姚祖恩云:“从来取天下而不以其道者,亦必兼用诈力兵威,若纯任一战斗之雄,而欲以立事,古未有也。羽临死而晓晓自鸣,专以表其善战,可谓愚矣。史公曲为写生,亦无一字过滥,而赞中岂不谬哉一句,真与痛砭,所以为良史才也。”这种评论是完全正确的。最后,项羽在绝境中的一场“快哉”,“溃围、斩将、刈旗”的三胜汉军的描绘,特别是乌江自刎的一幕描写,更充分地表现了项羽的威武神勇、激越壮烈的特点。可谓是回光返照的结局。
看到这种悲剧性结局,我们再回顾那个巨鹿之战中的盖世英雄,不免惶惑,这难道竟是一个人?既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同时又是目光短浅的泛泛之辈;时而又龙腾凤翥的雄姿,时而又愚蠢昏聩之极;集天真纯朴、宽厚慈和与暴戾凶残于一身的人物形象。正如钱钟书所说,“‘言呕呕’与‘喑噁叱咤’, ‘孝敬慈爱’ 与‘剽悍滑贼’, ‘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 ‘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 ‘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同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这么多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品格、品性和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美的和丑的,善的和恶的,优点和缺点,都实实在在地共存于项羽身上。但唯其如此才使项羽的性格呈现出多面性、丰富性和完整性。我们并没有因为项羽性格命运上的不尽人意而感到遗憾,恰恰由于作者的如实描写,不加讳饰,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未经雕琢的真实可信感,一个丰满立体、顶天立地的而又失败的悲剧英雄人物就站在读者的面前了。
综上所述,我们对项羽的认识应该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项羽。既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否认他的优点,又不能只看到他的优点而否认他的缺点。所以,我们对项羽的认识应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认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成功地记叙了项羽的一生事迹,也塑造了项羽的丰满形象。项羽是在战场上勇冠三军、叱咤风云的英雄,而在政治斗争中则是没有谋略、不善团结人、不听谋士的劝谏、不会用人、残暴烧杀、大失民心、不懂得争取民心,求得人民拥护和支持,又不懂得经营天下的策略,而最后的导致失败的。绝不是他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而就注定了他的失败的。
参考书目
1、许克文 《史记举要》(1983.12)辽宁大学出版社
2、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人民大学书刊发行中心
3、《先秦两汉史学》双月刊1993.10
4、《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