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浅谈沈北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为农民服务。建立包括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业余文艺骨干、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人才骨干网络,壮大我区文化人才队伍。
关键词:主体地位,人才队伍,保护传承
 

一、沈北新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沈北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格局。

1、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沈北新区成立后,以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区国家生态区为契机,逐步建立了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13个乡镇街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和文化广场为基础,以文化业余文化团队和文化户为补充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以区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学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为枢纽,以村社区图书室为基础,图书流动站和家庭图书室为补充的图书阅览网络。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沈北新区为推动全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投资6500万元,占地70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建设的文化艺术中心,投入300余万元,高标准为文、图两馆购置设备设施,其专业化设施、完备的功能、人性化的服务,为群众文化构建温馨和谐的平台。累计投资2.5亿元,高标准实施银河广场、北斗生态公园等基础设施工程,使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投入40余万元维修房屋,配备数码放映机,确保 “2131”工程和 “天天有演出”的顺利进行。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改建乡镇文化站,修建文化广场,对未达标的乡镇街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进行整改,并配置书架、图书、阅览桌椅、棋牌桌、乒乓球台等;在村级文化广场安装健身器材、篮球架、画廊等。

3、农村文化活动日益活跃

沈北新区实施 “2131”惠民工程,每年送电影下乡2000余场,将惠及范围由乡村扩展到社区。举办一年一度的新春晚会,秧歌、舞龙大赛、锡伯族嘎拉哈节”、元宵灯会等活动,让新区人民享受文化大餐;举办反腐倡廉、生态沈北等大型展览,让群众在受教育的同时欣赏高雅艺术;举办春联征集大赛、猜灯迷、全民读书活动,洋溢着浓郁的墨香。承办辽宁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皮影戏会演、东北文博会分会场等大型文化活动,搭建了各界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倾力打造锡伯族特色文化品牌,以锡伯族西迁节为平台,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促进锡伯族文化与经济的交流。免费论文。我区锡伯族艺术团参加匈牙利“第三届世界民间艺术节”和保加利亚“第32届国际民间艺术节”,锡伯族原生态歌舞“喜利妈妈的传说”,代表辽宁省参加在苏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喜获丰收杯,唱响了人间天堂。

3、农村民间文化保护渐受重视。

沈北新区十分重视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去芜存精,积极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出、展示和传承活动。目前,沈北新区张氏皇苑龙、沈阳关氏皮影、锡伯族喜利妈妈列入省级保护项目,锡伯族歘嘎拉哈、锡伯族民间故事等被列为市级保护项目,锡伯族语言、文字,锡伯族民间音乐、舞蹈,庙会等列入区级保护项目。

二、沈北新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沈北新区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成效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利用率不高。

沈北新区随着城市化改造进程的加大,街道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而大部分乡镇由于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功能项目不全,现有文化活动场地还存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与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形成突出矛盾。免费论文。

2、农村文化经常性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尽管近年来我区文化事业经费总量快速增长,但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特别是保证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经常性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如图书经费、文化活动经费缺乏等,尤其在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只能安排有限的资金勉强应付区级以上举办的大型活动。

3、农村文化事业队伍建设弱化。

全区文化系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能挑大梁独挡一面的业务人员少,对一些必备的现代技术(如:网络信息技术等)的掌握尤其欠缺,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随着一些书法、美术、文艺创作等人员的逐渐退休,而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几乎没有充入,致使专业创作和管理人员队伍陷入青黄不接的状态。镇一级文化干部大多是从事兼职工作,许多年轻、高素质的人才在文化岗位上工作不了两年,不是提拔,就是交流到其他更“重要”的岗位,基层文化队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文化事业队伍建设逐渐弱化。

三、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措施

1、注重文化载体建设、夯实沈北文化基础

文化设施是文化事业的物质载体,是农村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必备基础。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沈北新区共有汉、锡伯、满等14个民族,各乡镇街的经济状况、人文环境、风俗习惯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既要抓创建,也要抓管理、抓巩固。

一方面,要加大多方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建设,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平台。

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和新建的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管好、用好已有的农村设施,整合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村文化潜在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地方戏剧演唱、健身操、秧歌、舞龙、歌咏比赛、文艺演出、技能培训等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最大效用,防止农村文化资源闲置浪费,有效解决农村文化阵地短缺问题,夯实我区文化建设基础。

2.明确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不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问题。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为农民服务。

第一、要根据基层群众的特点和农村季节特征,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舞龙、戏曲表演、拔河、好歌大家唱等文体活动,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带动老年群体,经常举办一些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动,例如秧歌、健身操大赛等,扩大群众参与面,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稳定群体和服务对象。

第二、将文化创作的立足点放在农村。

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农民。农村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农村具有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原生态文化,有的民族文化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如锡伯族喜利妈妈、锡伯族庙会上所举办的仪式和秧歌、舞龙的表演等实质上是农民在自娱自乐。这是农民的一种文化生活,更是我们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延续。如果在文化创作上,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会使我们创作没有了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者应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现群众的生活,用农民的语言,反映的是农民身边的事情,让农民感到亲切自然,真正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电视剧《乡村爱情》如此高的收视率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

3、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首先规范我区文化队伍,执行以岗定人,以岗定薪,对现有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保人尽其才。其次公开考录、招聘高素质专业对口人员进入文化队伍,对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可破格调入。免费论文。第三建立农村文化人才骨干网络。建立包括管理人才,专业人才,业余文艺骨干、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人才骨干网络,壮大我区文化人才队伍。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通过建立反映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面貌的资料档案和数据库,形成名录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项资金等,加强我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我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林立的优势,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和骨干。充分利用广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乡镇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宣传平台,以图片、文字和广播、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成果。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科学发展,建设具有沈北新区特色的农村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韵:《新农村需要新文化,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N],《光明日报》2006年2月16日。
[2]何志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设》[J],《调研世界》2006年第12期。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5年11月7日)[D],《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2日。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县级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
下一篇论文:浅谈提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意义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