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博物馆社会化特征探析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怎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研究公众的精神消费心理,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精神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博物馆文化氛围,走出一条融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化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博物馆人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博物馆在藏品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如何从藏品导向转为社会需求导向,合理利用藏品资源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也是博物馆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社会化发展
 

博物馆作为恒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一座特殊的知识宝库,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于大众的高尚的文化休憩场所;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高雅文化的殿堂,它所给予人民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行为、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怎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研究公众的精神消费心理,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精神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博物馆文化氛围,走出一条融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化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博物馆人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增强博物馆文化与社会的亲融性

博物馆应关注社会、深入社会、走出馆门、深入生活、贴近大众。以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服务于社会,更多的利用文物固有的文化魅力,以独特的文化手段去吸引观众,满足社会需求、满足观众需要。改变远离社会、脱离民众的状况。社会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博物馆的产品是精神产品、文化产品,与社会存在着供需关系,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要而产生的。这种精神产品必须与社会的热点问题,大众的品味相融合,博物馆工作者只有经常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倾听民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关注民生,走近大众,才能生产出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大众口味的受欢迎的精神产品。论文参考网。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关注社会热点,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新的发展趋势,是博物馆向社会化、现代化迈进之必然。

以往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只局限于对藏品的研究、对博物馆学的研究,而对于社会及社会人群的研究、与外部关系等研究很欠缺甚至于空白。博物馆要走出“门庭冷落”的困境、寻求大发展,就应首先大力加强对社会问题、对社会各层次、各类人群的研究,从而扩展博物馆研究工作的领域,深化博物馆研究工作的内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对社会的研究、对人的研究、以及人和物的结合的研究,对博物馆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今后博物馆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博物馆在实现由对“物”的研究到对“人”的研究这一过程中必须对社会进行扎扎实实、广泛深入地研究,这是博物馆工作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博物馆文化全力服务于大众

任何一种事物、事业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和人群做基础。国际博物馆协会一直以来的舆论导向,就致力于博物馆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实际上就是更广泛的对人的关注。因而构成了当代博物馆新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人的需要,体现为所有的人服务的宗旨。“物”不是博物馆的一切,博物馆对人的研究、对大众的全力服务、对人的关注、对社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博物馆向社会化和大众化迈进的可喜的一步。

时代越是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是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越加强烈,对博物馆的信赖和依恋就越大。人们视博物馆为高雅的文化殿堂,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欣赏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上的高等享受。博物馆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如何满足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社会公众的需求,则是当今博物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全新的研究课题。研究公众的精神消费心理,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为观众提供各种喜闻乐见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以促进国民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是现代社会赋予博物馆的神圣使命。

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借鉴市场经济中商家的经营之道,视观众为“上帝”,实施“品牌”战略。创造“精品”展览,使观众在享用人文资源、高层次的愉悦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服务意识,研究观众心理,对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学生等社会各阶层、各类人群的各种精神需求作认真的社会调查,改变编年体式的表现历史的陈旧手段,推出迎合大众心理,适应各阶层民众所接受的展览,通过将专业知识科普化、抽象内容形象化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变观众“冷待”博物馆的现状。

大众是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更加关注人、更加体贴人,对博物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服务于大众、方便各类观众,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细致周到的服务,使观众在博物馆通俗性的展览中得到高雅文化的精神享受,在舒适性的服务中渡过美好时光,是博物馆事业创造辉煌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博物馆文化寻求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博物馆文化藏品资源的共享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收藏机构、保护机构,是国家文物收藏的重地,集存着十分丰富的文物资源。但是多年来形成的“重藏轻用”,重收藏轻服务,重内部业务工作研究轻外向传递交流的局面,注重文物数量的丰富,轻社会使用的价值的充分体现。对这一严重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已有专家学者倡导把博物馆由半封闭型的“文物库”展示给社会,使博物馆由“死”的文物标本保存场所,转变为“活”的文化传播阵地。博物馆在藏品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如何从藏品导向转为社会需求导向,合理利用藏品资源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也是博物馆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所拥有的藏品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为社会所共享,必须走出“深闺”,为大众服务,更大地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藏品资源的共享是博物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博物馆运用藏品资源进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更深入的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只有这样,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文化才能获得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博物馆藏品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的,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寻求规律性的东西,甚至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博物馆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维护藏品的安全是每个博物馆人的天职。在保护的前提下,加速提高展品以外藏品的利用率,拓宽藏品的信息传播渠道,加大对藏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今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博物馆深化改革、寻求社会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在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把其藏品的开发利用作为恒量一个博物馆工作的标准之一。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原则下,博物馆的藏品应逐步向社会有限度的开放。如开办展品以外的藏品展示室,供科研人员和大中专学生参观学习,为学校教育提供实物教具,为观众提供模拟考古的机会,向收藏爱好者提供实物培训的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博物馆与外界的沟通,融洽了博物馆与社会、与民众的关系,增强了博物馆自身的活力,也增强了观众自发随意地重返博物馆殿堂的“回头率”。从而,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就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给博物馆文化带来了展示自己风采的大好机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文化必将走出一条面向社会、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全新的社会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红楼梦》与清代服饰文化
下一篇论文:传统民居中的文化意识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