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境界,即不是感官可以感知的,也不是理性可以推断的,只能靠体验来感受,体验是获得这种感受的根本途经,抽去了体验,便等于抽去了佛教思维的中枢神经,一切感受都成了无源之水。正因为禅境与水景创作都注重体验,造景者便可以将佛教中的体验,作为对水景创作的感受,通过设计作品表现出来。借此观景者也就浸染了禅的色彩,蕴含了禅的意境。
古典园林中水池本身的形状大多为不规则形,或大或小、或曲或直。这种水体设置给人开朗、宁静之感,全然没有拘束或雕琢的人为痕迹。使观者觉得如在自然林泉之间,有超然于物外的乐趣,这种着重水的景观,围绕着水而游览的活动,亦可解释成禅宗思想中的自然写意特色之实践。无论古典园林中水体面积的大小,它都象一面明镜,映照着天光、云影和周围的建筑,也涤荡着人的心神,如同禅宗思想中的明镜澄净之意,将心比拟成明镜以反照出个人真正的自我本心。因此,它起到了扩展境界、体象自然的重要作用。
其次,禅境和水景创作都注重意象创造。“禅”的思维成果,是修持者获得一种世界虚幻、“物我两忘”精神自由,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的感觉。这种感受是丰富、细腻、复杂的,感受是流动的,语言与感受相比,远为逊色。只有大象无形的水才能承担起表达这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感受的任务。
4.结论
可见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与“禅”所沉淀的审美内涵,是多方面而极丰富的,它们之间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一种必然的内在契合。
“水”与“禅”在古典园林中水景和禅境有着内在的联系,即:水景是禅境的物质表现,禅境则是水景创作的精神内涵。“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体现,而且也蕴涵着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的双重体现。
参考文献
1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4 季羡林等.禅与东方文化[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