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以莲花和游鱼象征“连连有余”,以蝙蝠悬梁来象征“福气盈门”等等。
3街巷院落
3.1街巷
钓源前后排房子间距较窄,基本为1.5米左右,所以巷道(图3)功能单纯,仅为满足通行之用,内向而宁静。但山墙之间间距富于变化,宽者可达4米,形成曲折多变的巷道空间,这是村中居民邻里主要的生活、交流空间,钓源巷道不仅优美而且有其独特的风格:
(1)大门直冲巷口
钓源民居与江南其它地方不同,基本上都没有院落空间,正门除入口处略微凹进,均直对狭窄巷道,所以普遍采光不足,这导致钓源民居每家正门上方都设元宝窗采光。
(2)喇叭曲巷
钓源无论主巷、次巷均少有笔直的。除曲折多变之外,更主要的是巷道均成喇叭形,特别是南北向巷道,几乎没有任何一段是平直的。传统建筑一般都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势进行房屋布置,但钓源却不这样,前排和后排之间,房屋山墙与山墙之间,基本上都有人为扭曲迹象,形成独具特色的喇叭形曲巷。
3.2庭院
钓源古村院落主要体现在祠堂建筑内,一般有多进,三进、四进较为多见。祠堂院落的基本形式为四面都是房或廊,共同围合成天井院。庭院注重天地、自然与人事相融合的规律,在庭院空间处理上表现为聚合与开放的统一,院、庭、堂既相分离又相融合,在视线上保持了通透性。不仅如此,庭院空间的处理上还注意引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概念。钓源普通民居建筑很少出现庭院和天井。当几栋民居建筑联合在一起时会出现狭长的院落,但这主要是供居住在内的几户居民通行之用。
4公共设施
4.1祠堂
钓源古村保留了众多形制特殊的祠堂建筑。钓源现存9座古祠,分别为:欧阳氏宗祠、文忠公祠、仁派宗祠、礼派祠堂、楚畹公祠、明善祖祠、纶祖祠、经祖祠等。其类型亦可归为总祠、房派祠、家祠和祭欧阳修的专祠,均为明清所建。别的村庄一般是总祠最大,房祠、家祠较小,可钓源却不同,几栋房祠、专祠的规模与总祠一般大小,建筑质量比总祠还高。这可能是总祠所建年代久远所致。古祠均为具有赣中特色的天井式祠堂。其中最气派的分别是欧阳氏祠堂、文忠公祠堂、礼派祠堂。
4.2“忠节第”牌坊
据村民介绍,钓源原来共有16座高大的牌坊,包括功德坊、贞节坊、孝子坊等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续被拆去修水渠和铺路。全村牌坊中目前唯一的遗存是位于礼派宗祠前的“忠节第”牌坊(图4),三檐单门,砖砌双埿,正面颂近代科第名贤,家乘风范,背面追远祖功名业绩,支派绵延。坊前璎珞柏又名香扁柏,为钓源外迁后裔元代远从广西引种,历时500余年,为欧阳氏族繁衍延绵的活见证。
4.3水源及排水、
钓源的排水体系完整、科学、街渠组织分明,形成立体的排水系统。虽然没有专用的排水沟,但全村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放却是一种有组织的系统。道路断面也考虑了集水导流的作用。天井的水由暗沟排向巷道、再由巷道排向水塘。下雨时一部分雨水通过檐口滴水至宅边明沟,另一部分由每户正门上方的元宝窗收集,从元宝窗的暗槽中排到门前明沟。而路面铺装为架空青石板,下面则是暗渠,收集地面和宅边明沟雨水,汇入村中池塘。村中七个池塘互相连通将水逐级排出。因此雨后村中路面积水排除迅速,绝少积水。
结语
钓源由于它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使得它能够保存较好。建造的精良,装修的考究,不仅是吉安建筑特色的荟萃之处,也称得上是赣派传统民居的代表,是研究江西民居和古村落的典型实例。香港城市大学早在2001就把钓源列为古建筑教学示范点,认为其汇集了我国南方古代民间建筑的主要类型和风格。在2002年江西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单中,钓源古村就位列其中。那沧桑的石砌巷道,那华美的重檐,那高高翘起的马头墙,以及古老的四合院无不深深的渗透着庐陵文化的特色和醇厚的民居风情。
参考文献
1 李烨,周世玉,邹晓明.钓源寻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75-79.
2 张波,倪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查——江西吉安钓源古村.城市规划,2006(7).31-33.
3 李梦星.千古钓源.吉安:江西吉安市吉州区文联电子丛书出版社,2007:150-15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