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发现,尽管我国研究者在企业家社会责任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的主题及内容比较零散,尤其是在研究方法方面,缺乏中国背景下企业家社会责任问题的实证研究。本文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以及国外研究的相关成果,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适合中国背景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概念模型
CSR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从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公开、自由而没有欺诈的竞争中,充分利用资源、能力去增加利润”(Friedman,1970)到“三个同心圆”的概念模型、“金字塔”模型(Carroll,1991)和“三重底线”模型(Elkington,1997),以及21世纪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银行对等CSR的界定,CSR在西方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我国,学者刘俊海(1999)、卢代富(2001)、周祖城(2007)、徐尚昆(2007)、李伟阳(2008)、赵曙明(2009)等都对CSR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企业家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应该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实现方式,尤其是在我国,长期的产权关系不清、激励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企业家的成长,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恰当地被无限扩大(企业办社会)、被漠视或被错误理解,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统一正成为阻碍企业家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获得新突破的严重障碍。因此,构建适合中国特定背景的企业家社会责任概念模型,是推进企业家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探讨社会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关系
自Drayton(1980)首次提出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概念以来,学者们倾向于基于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视角研究企业家社会责任。Dees[24](1998)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概念框架中应涵盖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即:认知和永无止境地追求新机会从而创造社会效益;持续创新和适应性调整;不屈从于现存的资源限制勇敢采取相应行动。Drayton[25](2002)认为社会企业家应具有令人折服的远见、创造力、精力、实现理想的决心和强烈的道德准则。Mort[26](2003)认为社会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在面临复杂状况时能平衡各方利益,保持使命感;擅长认知机会和利用机会创造社会效益;具有商业企业家风险承受力、创新能力和前摄性。杨宇企业文化论文,郑垂勇[27](2007)认为社会企业家精神包含以下特性:创造社会价值;具有发现机会并利用机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进行原创性发明或适应性创新;愿意冒“高于平均水平”的风险;具有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家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起关键作用,企业家应当关心社会的发展,要以社会企业家精神为依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新的发展轨迹(Drayton,1980;Bornstein,1998;Drayton,2002)。因此,探讨社会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能够更有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对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企业家精神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三)研究企业家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
国内外研究表明,企业家的某种个人特征会对组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然而,已有的社会责任范式仍然缺少一个清晰的理论来详细说明企业家在制定企业相关政策、承担社会责任行为方面的作用(Wood[28],1991),Thomas和Simerly[29](1995)提出可以从高阶理论的视角,研究高管团队的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波斯特[30]认为作为企业的主要决策者,企业家有更多的机会为企业确定伦理的基调,他所持有的价值观,会为企业的其他人员确立榜样。近年来,国内学者验证了企业家的CSRO与CSR的履行程度的关系(晁罡,2008;杨帆,2009)。因此,研究企业家的个人特征、认知基础和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企业家对于企业战略性CSR的制定的作用,将是本研究方向未来重要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2]引自厉以宁于2000年12月26日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讲座
[3]引自李君如《企业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责任》一文。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