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W国出口获得总的净利润为: (4) 2、一体化的E国和S国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跨国生产 当W国把下游一般生产活动转移到E国或S国时即发生国际生产,由于生产活动的两阶段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第三方很难辨别H和M的质量好坏,故双方关系为不完全契约关系。 不完全契约条件下,H和M双方通过事后谈判机制对销售收入进行分成,然后各方据其预期收入确定各自最佳投入量。用 表示上游生产H对东道国  的谈判水平,若W国只在  国进行国际生产,那么另一方M的谈判水平为(  ),纳什均衡实现时契约生产条件下的H和M的生产属于两个企业,外部期权为0,关系准租金为市场销售收入;FDI下H和M的生产在同一个企业内进行。仿Antras(2003),若H在解除与M的合约后仍能获得  的最终产品(  ),其外部期权为  乘以销售收入R,M的外部期权仍为0,关系准租金为(1-  )乘以销售收入R。令  表示在FDI和契约条件下H所获得收入的分成份额,且有  。 (ⅰ)W国仅在一体化中的一国进行跨国生产(以在E国生产为例) W国和E国面临的总销售收入为:  (5)
 假设 <  即在E国进行一般生产活动的单位可变成本低于W国生产并出口到E国的可变成本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故W国选择在E国进行国际生产,生产的最终产品满足一体化后的E国和S国的市场需求,同时双方面临  的销售收入,这是因为尽管E国和S国的贸易成本较低,但不能完全消除自然贸易壁垒,一体化中的一国从另一国进口此产品仍会产生较低的贸易成本中国论文网。 W国在E国进行跨国生产,S国基于一体化协议选择从E国进口的成本为 ,低于S国从W国进口本产品的贸易成本,那么分别对[  ]和[  ]求一阶导数,得各方最佳投入水平为:  (6)
 那么进行跨国生产时的均衡价格和产品在三个国家销售后的净利润为: (7) 其中, . (ⅱ)W国在一体化下的两国均进行跨国生产 三个国家面临的总的销售收入为:  (8)
 上游活动方H对东道国E国和S国的谈判水平分别为 、  ,假定W国首先选择与E国或W国签订跨国生产协议的可能性均为1/2,那么H方对最终产品的预期销售收入为  ,两个下游生产方(E国和S国)预期收入分别为  、  (推导详见附录),分别对  、  、  求一阶导数,得最佳投入水平为:  (9)
 那么市场均衡价格和总的净利润为:  (10)
 同完全契约相比,不完全契约降低了各方的投入水平,提高了产品价格,但整体的收入和利润下降了。若H方可以通过事前转移条款获得更多利润,而M方只能得到较少利润,那么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H方仍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所有权结构使总的价值达到最大化,即存在一个 使所有权结构最优。 四、经营利润最大化原则下东道国的供应模式选择 企业供应东道国市场的模式主要有出口、直接投资和契约生产,后两者称为寻求型国际生产。本文将后两者划分为一体化下的单国直接投资(单国以E国为例)、两国直接投资和单国契约生产、两国契约生产。 1、出口与国际生产——生产区位的选择,这里分为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出口与两国国际生产的比较,设其经营利润比值分别为 、  (1)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 由公式(1)、(4)和(7)得  (11)
  表示E国与S国市场规模的比值即  。显然,  时企业选择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所获得经营利润等值。当  时W国的企业选择出口到一体化的两国;  时选择在E国进行跨国生产,并出口到S国。
  表示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密集度,对公式(11)求  的偏导有  ,求其反函数可以得到出口与单国国际生产经营利润相等时技术密集度的临界值:  。当W国工资和贸易成本  及H的运输成本既定时,如果产品y的技术密集度  ,企业在W国生产出口到E和S国;如果  ,企业将在E国进行国际生产。
 除了受到技术密集度的影响,企业对出口和国际生产选择时还考虑要素禀赋差异 、贸易成本  、交易成本  、一体化的两国市场间的运输成本  等因素的影响。由公式(11) 可知: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  ,  ,即W国工资水平上升、最终产品贸易运输成本上升、中间产品贸易运输成本下降、一体化的两国间的贸易壁垒增加,均会导致经营利润比值  降低、技术密集度临界值提高 ,促使企业进行国际生产。同完全契约相比 ,契约不完全带来的交易成本导致技术密集度临界值下降 ,限制了国际生产的发展。当其他条件相同时 ,国际生产倾向于契约环境较完善的区位。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