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论文

西北苹果栽植密度的演变及乔砧稀植的优越性_农业论文

时间:2012-02-1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西北苹果栽植密度的演变及乔砧稀植的优越性,农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西北苹果栽植密度的演变及乔砧稀植的优越性

 

在我国西北苹果产区,栽植密度的变化先后经历了“稀―密―较密―稀”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与苹果发展形势及人们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苹果主要以大队、生产队集体经营为主,苹果总量较少,苹果作为高档消费品,主要供给城镇消费,生产中主要推广大冠稀植栽培法,亩栽植22株左右。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苹果作为高效种植物,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出现了全国性栽植高潮,由于经营体制的变革,当时集体经营的果园大部分被毁,我国苹果供给出现断层现象,苹果种植效益特好,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植苹果的积极性,促进早产的措施受到高度重视,苹果产业进入数量型时代,只要能产出苹果就能卖成钱。密植栽培,有利提高果园前期的光合面积,增加光合产物积累,有利早投产,迎合了早产的生产需求,加之当时矮化密植成为生产研发的热点,于是密植栽培在全国遍地开花,栽培密度越来越大,不顾立地条件、砧穗组合,有的地方,将乔砧栽培密度人为的提高到了每亩83株以上,甚至有的达到了每亩111株。这种高密度的栽植导致树体未结果,园内光照已恶化,结果2―3年后,结果部位外移农业论文,内膛果实着色差,品质很难提高,产量和质量均受到影响。

由于全国各地竞相发展苹果产业,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过大,产能过剩,市场出现饱和现象,“卖难”现象先在局部出现,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涉及全国苹果产区,苹果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最大法宝,标志着我国苹果产业进入了质量时代,以质量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全国苹果产区普遍展开,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种植密度的调整,新发展区从老产区的种植中吸取教训,将苹果种植密度由每亩83株以上降到了每亩56株左右。随着栽植密度的降低,苹果品质得到有效提升,老苹果产区被迫进入改形时期,以间伐、疏枝、落头、提干为主要内容的改形成为密植果园管理的中心,降密度、降枝量成为生产管理的重点。通过减株数、降枝量,使果园的光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果实品质和经营效益大幅提升,稀植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广大果农从改形中得到启发,进入新世纪后,再次降低苹果的栽植密度,目前在我国西北苹果产区,有的已将栽植密度降到了每亩33株左右,而改形到位的,已将密度降到了28株/亩,稀植栽培逐渐被生产者所接受,乔砧稀植又成为苹果发展的潮流。

根据我国苹果发展历程,乔砧稀植具有以下优越性:

1、适应树体生长规律,有利枝条充分扩展。密植栽培的,由于受空间限制,枝条生长到一定程度,要人为进行控制,以防止枝条之间相互交叉生长,恶化光照条件。而人为控制,会导致树体养分出现局部供应过剩,生长出现失衡,不利生长结果的顺利进行。而稀植情况下,由于有充分的空间,有利枝条充分扩展,符合树体自然生长规律,有利枝类软化,形成良好的结果枝类组成,提高生产能力,具有较长的结果年限中国学术期刊网。

2、通透性好,有利树体全方位充分浴光,提高整体生产效益。稀植栽培时,由于园内总枝量少,整体光照条件好,树体上下、内外、南北枝均能充分受光,光能利用率高,光合产物积累充分,有利树体全方位形成优质花芽,保证树体均衡结果。而且果实受光充分,表现着色好,含糖高、品质好,有利整体生产效益的提高。

3、肥水农药利用经济,有利减少果园投资,降低生产成本。稀植栽培由于枝叶量少,对肥水农药的需求减少,有效的克服了密植园肥水供应无效,枝叶生长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农资利用率,可减少果园的农资投资,降低生产成本。

4、果园用工减少,有利降低果园劳动强度。随着亩栽植株数的减少,拉枝、施肥、喷药、修剪等主要田间管理工作量减少,劳动强度降低,适合现代果园发展的特点。

5、整体生产效益佳,较密植优势明显。由于果树为长效产业农业论文,一经栽植,生产周期长达20―30年,密植的优势在前10年。而在这10年内,有5年为幼树期,没有产量;仅有4―5年的优势,结果4―5年后,光照恶化,产量质量下降。而稀植的优势在后期,随着树冠的增加,稀植的优势也在增加,从果树整个生长周期看,稀植整体生产效益较佳,比密植优势明显,这已被大量生产实践所证明。

因而我国苹果产业应立足我国实际,适应苹果发展形势,发展适度稀植栽培,以提高果实品质和生产效益,走高效发展之路。

根据生产经验,苹果稀植栽培时应遵循以下生产原则,充分发挥稀植优势:

1、品种不同,栽植密度应各异。我国西北目前苹果的主栽品种为红富士,在红富士中按照节间的不同,分短枝型、半短枝型和长枝型三种类型。由于短枝型、半短枝型树形紧凑,树冠较小,栽植宜密。而长枝型由于冠大,栽植宜稀。短枝型可按3×4米的株行距,亩栽种56株;半短枝型可按3×5米的株行距,亩栽植45株左右;长枝型的可按5×4米的株行距,亩栽33株左右为宜。

2、立地条件不同,栽植密度应有差别。一般山旱地树体生长量小,树冠小,栽培宜密;而川水地,地力好,枝梢年生长量大,树冠大,栽培宜稀。

3、肥水供给能力不同,栽植密度是不一样的。一般供肥充足,有灌水条件的地方,树冠大,栽培宜稀,而肥料欠缺,无灌水条件的地方,树冠较小,栽植可适当加密。

4、管理水平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密度栽植。管理水平低,较粗放的,栽植宜稀,管理较精细,技术熟练的,栽植可适当加密。

5、选用的树形不同,栽植密度应不一样。选用疏层形等大冠形树形时,栽植宜稀;选用纺锤形等紧凑形树形时,栽植可适当加密。

稀植栽培由于前期光合面积小,光合产物积累不足,前期产量较低,影响前期的收益,这是稀植管理的最大弱点,生产中可通过种植间作物的方法,以弥补稀植所产生的不足中国学术期刊网。甘肃省静宁县已成功的将栽植密度降到了33株以下,通过前期行间间种西瓜、洋芋、蚕豆、花生、辣椒、菜花等高效作物,取得了亩收入1000―2000元的好收入,有效的解决了稀植果园前期收入低的生产难题,促进了稀植栽培的大面积推广,乔砧稀植已成为静宁苹果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我国目前苹果生产现状而言,静宁稀植的这一经验很有推广的必要,一方面可大幅度的提高果品质量及整个生产周期的产量、效益;另一方面可避免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稀植栽培亩枝量的有效减少,使枝条生长的空间范围更充分,也表现出与密植不同的管理措施,主要表现在:

1、宜采用单株相对枝量较多、树冠较大的树形整形。静宁主要以改良纺锤形整形为主,充分利用基部三大主枝结果农业论文,以形成相对比较集中的局部结果优势,提高产量和品质。

2、修剪手法上以长放为主。对所留枝条要通过长放长放再长放的管理手法,让枝条充分延展,以占领空间,形成丰满的树体结构,增加有效结果部位,促进前期产量的提高。

3、适时拉枝,培养下垂枝结果。由于稀植情况下,有效空间较大,对于树体中所发出的枝条,拉枝不宜过早进行,每亩栽植33株的宜在第三年,枝条长度超过1.5米时,开始开角,防止过早拉枝,导致树体生长受限,冠幅难长大现象的出现。而且枝条生长三年时,枝上所发出的侧枝已充分生长,枝拉平后,有相当部分就已自然下垂,有利培养下垂的优良结果枝,对品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4、加大幼树期促的力度。在栽植后的前1―4年内,要保证充足的肥水供给,促进树体充分生长,以尽快扩大覆盖范围,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克服稀植早期产量低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应加强春梢生长期的肥水供给,每年在土壤解冻后,要及时进行追肥,按每龄树每株施用尿素0.15公斤的标准,开沟施入,有浇水条件的在施肥后浇水可促进植株对肥料的吸收利用,以利植株快发旺长,没有浇水条件的应做好覆盖保墒。

5、加强幼树期病虫害的防治,保证植株健壮生长。在幼树期危害比较严重的病虫害有白粉病、金龟子、蚜虫、螨类、卷叶蛾等,可喷1500倍灭幼脲、乐斯苯或1500倍苦参碱、2000倍农地乐以防治虫害,白粉病可在春季喷施三唑酮进行控制。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我国苹果生产中推广最成功的十项技术_农业论文
下一篇论文:烟台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对策_农业论文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农业论文
最新农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