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防治麦蚜五措施-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防治,麦蚜,措施
麦蚜是我国小麦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还可直接造成小麦产量严重损失。在全国麦区均有分布,其中以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和华北麦区发生为重。近几年在全国连续偏重发生。严重发生地区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30%。这种害虫分布广、繁殖速度快、发生量大,不仅直接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而且还传播麦类黄矮病毒病。
一、改善生态环境。田间杂草与自生麦苗是麦蚜适生或越夏寄主之一,冬麦早播导致麦蚜入侵早,越冬基数高,因此应大力清除杂草,适期晚播。北方麦区,冬季前后可碾耱麦田,既可保墒护根有利小麦生长,又可杀伤大量麦蚜,压低越冬虫源。苗期灌溉也能杀伤一些麦蚜。
二、调整作物布局。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削弱或中断麦蚜的寄主作物链,利于天敌繁衍和转移,是控制麦蚜发生的根本措施。如在旱地冬麦区,可推行冬麦、春玉米、油菜的间作套种,或扩大豌豆与豌豆麦的面积,不但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抑制麦蚜发生,而且还可控制套种作物蚜害及利于天敌的繁衍与转移。
三、种植抗虫品种。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都发现有不少品种材料,对麦蚜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耐)性。如小白冬麦、烟7578-125和TD1656等品种(系),对麦蚜混合种群均表现出较好抗(耐)性。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选用。
四、保护利用天敌。麦田的瓢虫、蜘蛛和草蛉等都是麦蚜的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较强;同时这些天敌又是全年作物田内天敌的主要来源。保护利用好麦田天敌将会收到良好的效益。当天敌与麦蚜比大于1:150时,不必进行化学防治,麦蚜即会被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麦田用药应选择对天敌安全的药剂,如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6~8克对水50~100千克喷雾,并尽量避开天敌敏感期施药。风雨对麦蚜具有强烈的杀伤控制作用,当防治适期遇风雨天气时,通过调查,可推迟防治或不进行化学防治。
五、选用药剂防治。①流行区苗期治蚜。药剂种子处理是消灭苗期入侵麦蚜,控制病毒病发生,并兼治地下害虫及麦蜘蛛等害虫,对天敌较安全的经济有效的手段。早播冬麦区或早播田块都应进行药剂种子处理。可用1%种子量的50%乙拌磷粉剂干拌;药效均可维持30天左右,可大面积推广。对于未经种子处理的田块,当苗期有蚜株率达5%时,应进行田间喷雾防治,压低虫口基数,同时也可控制黄矮病的流行。②非流行区穗期治蚜。当平均单茎蚜量达到5头,益害比小于1:150,近日又无大风雨时,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对天敌较为安全的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6~8克,或10%吡虫啉10~20克等药剂喷洒,施药1次即可控制蚜害。在穗期防治麦蚜时,为保护天敌,减少用药次数及用工,可选择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粘虫和麦蚜有特效的粉锈宁、灭幼脲和抗蚜威3种药剂,进行混用以防治多种病虫,提高综合防治效果。③交替用药降低麦蚜抗药性。常用某一农药会使麦蚜对所用农药产生抗药性,从而使防治效果变差。建议在蚜虫发生的初期每667平方米用21%绿杀40克,或2.5%顺反氯氰菊酯25克,或3%啶虫咪乳油50毫升;在蚜虫发生的中后期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8~10克,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以上药剂对蚜虫有特效,且对蚜虫天敌基本无害,交替使用可以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