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部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信息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提升河南的旅游产业化水平,发展旅游经济显得尤为重要。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
河南旅游业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新崛起的先导性产业,并作为优势产业,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加速发展的行列。
1.便利的地理位置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400多万,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核心地区。素有“九州心腹、十省通衢”之誉,交通四通八达,资源的组合条件相对优越,河南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区位的优势。
2.丰厚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和历史积淀深厚,拥有黄河母亲孕育的6000余年的华夏文明,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的发源地,炎、黄二帝诞生地,并先后有20余个朝代建都或迁都到此,中国八大古都占具其四,为河南提供丰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河南又属于南北方的自然过渡带,地跨海、黄、淮、江四大水系,自然景观雄浑、神奇。全省有鸡公山、宝天曼、黄河古道、湿地鸟类、太行山称猴、伏牛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余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余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太行山巍峨挺拔,大别山风景秀丽,伏牛山雄伟壮观,黄河游览区风光绮丽,这些都是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基础保证。 [1]
3.旅游资源优势转向旅游市场优势
河南文化资源的真正优势是“源”文化、“根”文化,也是河南历史文化的特色所在。河南又被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自然风光秀美,这些均为旅游资源的优势。河南要进一步了解旅游市场,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期望,拓展旅游市场占有率。政府转变观念,积极开辟客源渠道,积极进行旅游整体促销和联合促销,真正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市场优势。
二.河南省旅游产业化过程存在问题
尽管河南省旅游业二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因起步晚、基础差,旅游产业化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现代旅游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阻碍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进程。
1.对旅游文化认识的差异导致对旅游业发展的偏差
在旅游业发展中,缺乏对文化资源理念的理解,内涵挖掘深度不够。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往往采用直线思维、简单化开发的模式,而不能深入研究景区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背景。河南的文化资源多数属于历史比较久远,在旅游上表现为无形的多,有形的少;地下的多,地上的少;传说的多,有记载的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观赏性差,开发难度大。历史文化价值高,但旅游开发价值很低。我们就要根据河南文化旅游特点把隐性的文化鉴赏价值显性地表达出来,把历史文化与当代人们的生活、文化、娱乐活动及生活习惯紧密结合起来开发。
2.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资源保护不足
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旅游目的地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削弱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将加大外部成本。如:对豫北山区旅游的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对黄河湿地的开发,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减少。一些决策者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很少考虑生态和文物的承载能力,对旅游环境和资源保护进行投资的很少,也为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埋下了隐患。
3.旅游产业化链条短,对其他行业拉动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发展,河南省在拉长旅游产业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已开发的大多数景区中,除景区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较为成熟外,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尚处于兴起阶段,“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4.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产业集中度偏低
在旅游发展空间上,郑、汴、洛及其城郊旅游开发前景较最好,太行山以及伏牛山区的旅游开发比较好,而桐柏―大别山和豫东平原地区旅游业发展明显滞后 [2] 。论文格式。而且,各大旅游区中景区开发建设也相对集中在少数热点地区。在行业上,各地均比较重视景区建设,而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业重视不够,也存在旅游服务企业管理不够,软件环境建设明显不足情况。河南地区旅游产业集中度偏低,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的情况。
三.提升河南省旅游产品水平对策
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河南旅游产业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深化改革,实施观念更新,使旅游产业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优势明显的增长点。
1.实施河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河南文化旅游景观资源数量多、品种全, 在全国旅游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要真正形成在全国知名的拳头产品,占领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必须进行高端策划,整合包装,使旅游资源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
2.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坚持“保护性开发”,提倡旅游生态安全,强化限制性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的效益。很多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企业利用文化资源只可保护利用而不能破坏。论文格式。根据河南省目前情况,进行保护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保护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旅游业结构调整和重构 在当前情况下,要培育大旅游产业意识,一是积极探索新时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以旅游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业组织体系;二是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三是发展多种经营和综合服务,注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提高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四是加强旅游线路规划,实施龙头景区带动、联动战略,形成景区景点的互动关系。
4.优化产品组合 对河南的旅游进一步的整合,着力培育旅游精品,打造知名旅游品牌。论文格式。搞好郑、汴、洛“三点一线”旅游精品工程的巩固提高和辐射延伸,以“一带四区”(沿黄河旅游带,篙山、伏牛山、太行山、桐柏一大别山旅游区)为重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特色旅游,打造知名旅游品牌,提升层次和品位。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少林武术文化”、“河南古都文化”、“中原民俗旅游文化”、“中原寻根文化” “中原饮食文化”等系列文化精品,吸引力更多旅游者。
5.实施有效的旅游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培育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加大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结合本省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管理人员文化结构偏低的具体情况,应在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培养上下工夫。力求旅游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与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旅游人才素质的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步,以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
河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要转化为旅游产品,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开发。通过提升河南旅游产业化水平,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完成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进而带动河南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党亚娥.论河南省旅游产业化的战略选择 [J]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6(4):12-15
[2]罗丽丽.河南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河南大学学报2006.46(6):6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