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导读: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还不太明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关键词: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至今,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建设和完善过程。近几年,各大高校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人才培养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少,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定位还不太明确,还处在摸索阶段,也存在亟待完善的部分。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直到现在,如何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我国高校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与用的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投入工作,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对企业来讲,他们也需要大量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来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针对这种情况,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学校特色教学,一方面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同类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制定比较科学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五部分构成。 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政治和体育;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财经英语、基础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基础、财政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审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专业任意选修课包含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跨国公司财务、证券投资、企业经营战略;专业方向选修课主要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资产评估、项目融资与管理、投资学、经济应用文写作、税法等。 除了专业教学课程,高校还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室教学课程和课外教学课程如军训、社会实践调查与实训、毕业实习等。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但要突出特色,学院就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并根据学院优势来设置课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一定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要求课程设置内容全面,学分和课时设置较为合理。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奠定深厚的专业基础,拓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而且要掌握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法律知识,其范围涵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会计学等四类模块。 一般来讲,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经济学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审计学、运筹学;管理学包括管理学、财务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市场;会计学包括基础会计学;此外还有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专业课程。 由于专业基础课也有先后之分,所以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要先后得当,其中,经济法是在宏微观经济学学习的条件下才开设的,而宏微观的学习则要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以后再开设;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基础会计的科目后再学习管理信息系统;金融市场是在学习了基本的金融学后再开设;审计学虽然可以作为基础学科,但它的开设是要在学习了财务会计甚至是高级会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掌握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如:市场营销、税法等,学校可以结合总学分和总课程的限制考虑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课程。 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专业必修课课时必须安排合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掌握和理解。 4.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设置,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要求对两类选修课方向界定清晰,更加注重方向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如税务筹划、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公司战略规划、集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理论专题、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财务风险管理、财务软件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5.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方面高校首先会安排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这些综合应用实验,这对增强学生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其中更重要的是针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现在很多高校实验室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也只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室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教学,所以不管是在实践课程安排数量还是在教学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上都有待提高。博士论文,财务管理专业。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各大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侧重点及特色的不同来进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参照表1进一步完善。 表1: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设置表   
    
        
            | 能力要求 | 课程方向 | 课程设置 | 开课时间 |  
            | 综合素质 | 公共基础 | 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体育 | 第一学年,占总学时的25%以下 |  
            | 学科基础能力(部分选修) | 经济学 | 宏微观经济学 | 第二学期 |  
            | 经济法 | 第三学期 |  
            | 税法、统计学、审计学(选修) | 第四学期 |  
            | 管理学 | 管理学 | 第二学期 |  
            | 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选修)、企业经营战略(选修) | 第二学期 |  
            | 管理信息系统 | 第四学期 |  
            | 金融学 | 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投资学、财政学 | 第三学期 |  
            | 会计学 | 基础会计学 | 第三学期 |  
            | 英语 | 财会英语 | 第四学期 |  
            | 专业基础能力(必修) | 财务管理 | 财务管理基础 | 第四学期 |  
            | 中级财务管理 | 第五学期 |  
            | 高级财务管理 | 第六学期 |  
            | 财务会计 | 中级财务会计 | 第四、五学期 |  
            | 财务分析 | 财务分析 | 第五学期 |  
            | 成本管理 | 成本与管理会计 | 第五学期 |  
            | 财务管理专业运用能力(选修) | 银行经营管理 |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 第五学期 |  
            | 投融资决策 | 项目融资与管理 | 第六学期 |  
            | 资产评估 | 资产评估 | 第六学期 |  
            | 资本市场 | 证券投资、金融市场 | 第六学期 |  
            | 财务管理分析 |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 | 第六学期 |  
            | 其他 | 经济应用文写作等 | 第六学期 |  
            | 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能力(选修) | 运筹 | 运筹学 | 第七学期 |  
            | 税收 | 税务筹划 | 第七学期 |  
            | 国际资本市场 | 金融机构和衍生市场、金融工程 | 第七学期 |  
            | 特殊财务管理问题 | 跨国公司财务、财务风险管理、集团财务管理、公司战略规划、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西方财务会计 | 第七学期 |  
            | 财务管理前沿 | 财务管理理论专题 | 第七学期 |  
            | 财务管理实践能力 | 单项模拟实验 | 如: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企业融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预警系统模拟实验等 | 第四、五学期 |  
            | 综合模拟实验 | 财务软件、证券模拟实验 | 第五、六、七学期 |  
            | 综合实践 | 财务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创业计划大赛、实训基地实验 | 第三学年 |  
            | 毕业论文 | 第八学期 |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笔者在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以后,将专业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方向明确划分出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情况来选择所学课程。这两个模块将财务管理的方向从行业划分为银行、公司等类,同时将财务管理细分为投融资决策、资产评估、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等等,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课程选修主要集中在运用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两个模块上面。 在这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专业理论课程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设置。横向主要是是涵括了财务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基础课,如:宏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学、基础会计学等,这些课程设置相互联系又不重复,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培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的较宽泛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体现财务管理从一般内容到拓展内容的运行规律;纵向则主要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分为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予以设置,让学生层层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的学习思想。 从实践教学环节看,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如表1中所示,大量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的课内实验和案例分析,着力建设模拟实验室,形成以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另外,高校也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总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结合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 .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
 [2]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探[J].财会月刊(理论),2006,(12).
 [3]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
 [4]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