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不同网络规模下三种网络模型的比较
模型一 |
模型二 |
模型三 |
节点数 |
L |
Ci |
D |
<K> |
L |
Ci |
D |
<K> |
L |
Ci |
D |
<K> |
5、98 |
0、052 |
3 |
6、01 |
2、64 |
0、537 |
2、78 |
4、22 |
4、83 |
0、32 |
2、73 |
3、74 |
1000 |
6、27 |
0、057 |
3 |
5、99 |
3、33 |
0、610 |
2、73 |
4、31 |
5、64 |
0、43 |
2、74 |
3、94 |
2000 |
6、35 |
0、061 |
3 |
6、10 |
4、17 |
0、594 |
2、76 |
4、43 |
6、23 |
0、49 |
2、76 |
4、12 |
3000 |
表1是BA模型、局部优先连接模型以及动态短信通信复杂网络模型三种模型的比较,其中,L、Ci、D、<K>分别表示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节点的聚类系数、网络度分布指数、平均度。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局部优先连接模型以及动态短信通信复杂网络模型可以更加真实地描述短信网络。
4、总结
目前关于短信网络的研究不多,本文研究了现有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短信网络模型,并对每个模型分析了优缺点。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短信网络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它是一种Scale-free网络,其幂律指数在2~3之间。短信网络具有较高的聚类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即具有小世界特性。短信网络的平均度是增长的,平均路径长度在网络演化初期是增长的,随着演化的进行有所减小。
以上几种模型均较好地刻画了短信网络的结构特点和演化规律,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在对短信网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际关系网络的特点以及人们发送短信的习惯均对短信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演化规律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要研究短信网络所反映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特点,以及手机用户发送短信的习惯,并考虑短信传播的方向以及网络的权重等,建立一种新的短信网络模型,以期更加真实地反映短信网络的拓扑结构,揭示其演化规律。
参考文献
【1】Albert R, Barabasi A L.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plex networks[J].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02,74: 47-97
【2】马宝军,肖井华.短信网络拓扑结构及演化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
【3】Baojun Ma, Jinghua Xiaoand Junzhong Yang. Evolution of the SMS Network. Dynamics of continuous,discreteand impulsive systems. 2006,13 (3-4):371-377
【4】孙钦东,孙亚红,管晓宏等.动态短信通信复杂网络演化模型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43(6):5-9
【5】汪小帆,李翔,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王静,孔令江,刘慕仁等.BA网络上的手机短信息传播模型[J]. 广西物理.2006,27(1):20-21,25
【7】Chen Qinghua, Shi Dinghua. The modeling of scale-free network[J].Physic A,2004,335:240-248
【8】吴晔,肖井华,吴智远等.手机短信网络的生长过程研究[J].物理学报.2007,56(4):2037-204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