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科技论文学术水平评价思路
2.3评价模型
2.3.1 定量指标数据的获得
虽然目前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很多,但是也可能存在个别期刊没有被数据库收录的情况,这时该期刊上所刊登的论文的数据就无法从数据库直接获得;另外各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某一种期刊可能被不同的数据库收录,,这就使得同一个指标因为来自于不同数据库,而导致获取的数据不同。因此如果直接使用这些数据就不会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故本文给出了定量指标数据的计算方法。
① 引文数量(C)
若某一学科学术期刊有n种,用i=1,…,n表示;Nt(i)表示t年第i种期刊发表的论文篇数;t=-m,…(m-1),…,-1,0分别表示第前m,前(m-1),…,前1年和本年(评价年)。引入示性函数[1]:
1,如t年i期刊第j篇论文被期刊k引用,k=1,…,n,k i。
(i,j)=
0,否则
则
, k i。
表示期刊i这(m+1)年全部发表的论文,(m+1)年被其他全部(n-1)种期刊引用的实际累计总记录,但不包括同一期刊不同期被重复引用。
为此,记 表示t年i期刊第j篇论文被期刊k (k=1,…,n,k i)引用的次数,则
 (1)
② 论文被引半衰期(B)
=
1/2
(2)
由上式可以求得论文被引半衰期(B)
设要评判的学术论文有n篇,由(1),(2)式可以求出Ci,Bi其中i=1,2,…,n.
2.3.2 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得
对同行评议和功效值两个定性指标,可通过专家评分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主要是通过聘请若干个有代表性专家,根据自己经验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按评价标准给出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分值,然后进行集结。具体到本文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对于同行评议评分专家可以根据论文的审稿专家和期刊编委的情况综合评价。客观上讲功效值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同行评议指标,本文选取同行评议这一指标的原因是考虑到一些论文的功效值滞后期很长,有些是间接性的,甚至是隐性的,但功效巨大,只从功效值来考虑这些问题很容易被忽视。所以本文选取了同行评议来弥补这一可能出现的疏忽,使评价更可能的客观。
为了评价的方便,本文对同行评议(T)和功效值(G),这两个指标的评语等级设定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并根据实际的评判情况赋予相应的分值。如:高=5分,较低=4分,中=3分,较低=2分,低=1分。即评语集(V)={5,4,3,2,1}。
设要评判的学术论文有n篇,Ti={5,4,3,2,1};Gi={5,4,3,2,1}其中i=1,2,…,n .
2.3.3 模糊评价矩阵
以评语集为行,评判因素作为列,则模糊矩阵R为:
R= 
模糊矩阵R的第i行反映了第i个因素影响评判对象取各个备择元素的程度;R的第j列反映了所有因素影响评判对象取第j个备择元素的程度。因此,各列元素之和
Rj= i=1,2,3,4
来反映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这并没有考虑个因素的重要程度,为了更加合理的反映所有因素的综合影响,将Rj式的各项作用以相应的权数ai,模糊评判模型可表示为
bj= i=1, 2, 3, 4
bj即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时,评判对象对评价集中第j个元素的隶属度。由于评判对象的非数量性,对评判结果的处理只能使用最大隶属度法。取与最大的评判指标maxbj相对应的评语集vi,作为评判结果,即
V= 
3 讨论
(1)论文所处的学科领域不同,影响论文的学术水平评价的指标值也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所以在运用本文所述的评价方法时,应该注意所评价的学术论文的同学科或同领域性,否则评价是没有意义的。
(2)该模型在评价过程中并不能排除反面引用的现象,所以对评价结果应该进行认真分析,以进一步确定评价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3)在为同行评议指标赋值时,如果不能获得论文的审稿专家,可用刊登论文期刊的审稿委员会成员平均水平代替。以方便评价过程。
参考文献:
[1] 葛新权,叶茂林.科技论文学术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20(3):49-51
[2] 王孝宁,何 苗,何钦成,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的科技论文定量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15-18
[3] 影响因子分数平均值:一个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新指标[J].编辑学报,2006,18(6):475-477
[4] eston R.theimpact factor : a misleading and flawed measure of research quality [J].J sportsci ,2005,231-3
[5] 任胜利,王宝庆,郭志明,等.应慎重使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成果[J].科学通报,2000,45(2):218-222
[6] 杨化兵,叶春峰.论影响因子及其在科研评估等方面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1,20(1):32-34
[7] 金碧辉.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02-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