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是由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等,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数学规划为工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相对有效性(被称为DEA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本质是利用各个决策单元(DMU)的输入、输出变量来衡量同类公司或部门间的相对效率。Bogetoft(1997,2000)把DEA模型应用于标尺竞争,构建了融合运筹学和新规制经济学精髓的基于DEA的标尺竞争。价格上限规制的关键在于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确定。合理的X值应能在保证公司合理利润水平的前提下激励企业改进效率,实际上生产效率反映的就是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X值亦然),这恰为DEA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场所。
关键词:DEA,标尺竞争,价格上限,X值
1 引言
电力产业链中,输配电环节具有强自然垄断的特性,加上电力需求的低价格弹性,表现出明显的X非效率。2002年,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实现利润115.3亿元,公司资产总额10802亿元,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39.3万元/人·年,资产利润率为1.06%;2003年的资产利润率则仅为0.49%,这一不到5‰的超低利润率令人费解[1]。电力体制内部人享有高工资高福利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假设不存在转移垄断利润之嫌,那可能的解释就是企业运营效率太差。近几年发电企业(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受高煤价拖累,业绩普遍持续下滑,有电力专家预计,五大电力公司2008全年将分别亏损达到近100亿。然而,国网公司的业绩却呈现出突飞猛进之势,2005年实现利润143.9亿元,2006年增至269.9亿元,2007年再增92.3%,即便如此,根据国网公司资产为12141亿元,推算出2007年的资产利润率也仅为4.32%,仍低于6%-8%的国际平均水平,而国外发达国家甚至能达到10%以上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木桶原理”,电力产业链上各环节应该高度协调一致,但事实上电力产业链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电网暴利的背后其实并非电网企业绩效的真正改善,而是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利润的重新分配。2002年以来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实惠没有传递到最终消费者,强自然垄断性的输配电环节截留了电力产业的高额利润。从输电网线损率上也可以看出输配电企业的低效率运营,美国、日本和德国2000年的电网综合线损率分别为6.0%、3.89%、4.6%,意大利EVEL2004年的综合线损率则只有3.0%,而我国是7.5-8%,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2]。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电力系统建设存在“重电源(发电)、轻电网”的倾向,电网和电源建设的投入比例不足3:7,而发达国家电网环节和发电环节价格比是5:5,背离了国际惯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发电装机总量虽然逐年扩大,但电网建设滞后,与电源建设不协调,“窝电”现象经常发生。2008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雪灾使电网建设投资不足的这一“软肋”也充分的暴露了出来。免费论文。
输配电规制是电力产业规制的重点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价格规制。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输配电价格规制的关键是,既要能激励输配电企业改善经营效率又要能促进电网投资建设发展,这无疑是中国电力规制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2国外激励性价格规制模式的借鉴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构建输配电价格规制模型是必然面临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对由传统规制转向激励性规制已无异议,并倾向于借鉴国外的现成模式,然而,盲目的直接引进国外模式却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
3 基于DEA的标尺竞争对价格规制作用的强化
DEA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 数据包络分析)是由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等,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数学规划为工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相对有效性(被称为DEA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本质是利用各个决策单元(DMU)的输入、输出变量来衡量同类公司或部门间的相对效率。免费论文。Bogetoft(1997,2000)把DEA模型应用于标尺竞争,构建了融合运筹学和新规制经济学精髓的基于DEA的标尺竞争。
DEA方法能够反映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不必确定投入产出之间的生产函数关系,不需要确定投入产出变量的权重,并不受变量数据单位的影响,通过测算企业之间的相对效率,为确定标尺成本和寻找进入标尺竞争的可比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并进一步在保证标尺竞争的边界条件自始至终地被严格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复杂的规划求解得到的间接业绩指标,从而较为全面的体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可有效避免代理人追求片面业绩与短期效应,防范机会主义的对策,被规制企业只有选择最大程度地努力工作,使得标尺竞争条件下的最优委托-代理合同被完好地实现。另外,DEA方法还可以做敏感性分析、差异分析和效率分析,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参考决策。
4 DEA方法在确定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应用
价格上限规制的关键在于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确定。合理的X值应能在保证公司合理利润水平的前提下激励企业改进效率,实际上生产效率反映的就是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X值亦然),这恰为DEA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场所。DEA结果和X值之间没有直接的转换方式,参考文献[5]中应用两阶段的DEA结果倒算测量X值的方法,为进一步简化分析并方便后面的算例验证,我们不妨将两个阶段假设为两年。
(1)在第一年(或第一阶段),规制者通过衡量各公司之间的相对经营效率情况,对每个公司确定一个管制价格,关键是对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X值,以调节公司利润,促进效率低的企业改进效率。免费论文。此阶段确定X值的原则是:对于效率高的企业(DEA分值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空间较小,X值应该相对较低;而效率低的企业(DEA分值低)在提高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以及降低成本方面有很大潜力,应该制定比较高的X值以促使其提高经营效率。此外,在这一阶段还可以利用DEA结果分析企业的非效率因素,为企业提供合理的改进建议。总起来说,第一阶段规制的目标是在规制期末使各受规制企业能够去除历史非效率因素,即去除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各种因素,在一个可比的较高效率下经营。这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做了标尺竞争中寻找标尺企业的工作。
5 DEA算例
表1 各输配电公司(DMU)两个连续年度的投入产出原始数据表[3]
表2 DEA计算结果
图1 数据包络图
如图1,C和E形成效率边界,将效率低的企业都包络在里面,并对非效率企业提供了效率参照基准,其中A、D企业距离效率前沿面最近,而B企业距离最远,业绩最差。
在第二年(阶段),由于B公司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应予以单独定价规制,并制定比较高的X值(根据国际的经验,X值一般在2%-8%之间,效率最高的往往为负值)。A、C、D和E则公司进入标尺竞争,确定一个共同的X值。
表3 DEA技术在确定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的应用
6 基于我国国情的输配电激励性价格规制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引进国外的价格上限和标尺竞争规制模式存在应用上的困难,但在DEA技术下,可有助于强化标尺竞争在价格规制的作用,并且又可以解决价格上限因子中X值确定的难题,从而可以应用到我国的输配电价格规制之中。投资回报率规制简单易行,有利于刺激投资,在当前我国电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取作为我国输配电价格规制的基础模式。为弥补投资回报率规制的弱激励缺陷,我们认为可以考虑融入基于DEA的标尺竞争和价格上限因子,构建一个混合的价格规制模型:
参考文献:
[1] 梁志宏,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及Malmquist指标法的供电价格激励监管模型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12
[2] 王成文等,适合我国输配电价的激励管制模型, [J],中国电力,2008.2
[3] 李志,基于DEA的标尺竞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
[4] 段登伟等,基于标尺竞争模式的配电侧电力市场综述, [J],电网技术,2005.4
[5] 赵会茹等,基于DEA技术的输配电价格管制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
[2] 张安华,中国电力工业能效问题分析,[J],中国能源,2006.07
[3]数据参考中国电力统计年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