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率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所以,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按照中央的要求,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基本途径。
第一,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提高和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的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的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必要的资源和环境保障,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对经济增长又有重要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严重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
第三,依靠科技。近年来,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也不尽畅通。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转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经济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设备。
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但为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必须尽快地迈开脚步,不断地努力工作,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王志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N].光明日报,2004-12-02.
[3] 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层论坛[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
[5] 欧阳绪清,徐治江.论循环经济及其社会和谐功能[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